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酒泉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3/11/14/ 08:3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董文龙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酒泉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自2021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以来,酒泉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全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酒泉市已连续4年在省政府食品安全考核中获得A级等次,连续多年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

(一)

  “你好,我们是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现在要对你们店里出售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请予以配合。”近日,酒泉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王世杰和两名工作人员来到酒泉城区一家牛肉面馆,向面馆负责人出示工作证后,开始取样。

  在面馆负责人的见证下,工作人员将两份牛肉和两块面团装入取样袋,拍照、编号、封口,并将取样门店、时间、样品名称等数据上传至电脑系统,再将样品带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我们正在进行食品安全‘你点我检’监督抽检活动,选取群众关注度高的酱卤肉制品、面制品、蔬菜水果等进行抽检,主要检验亚硝酸盐、苯甲酸、重金属元素等是否超标。”王世杰说,“两次检验不合格,将按照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罚。”

  “不定期抽检、随机取样,就倒逼了经营主体必须时刻绷紧食品安全生产这根弦。”王世杰说。

  据了解,“你点我检”监督抽检活动是酒泉市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市县两级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抽检总量达到1300批次。同时,组织开展的“你送我检”食品快检进社区、进早市、进夜市、进乡镇集市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

  为加快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步伐,酒泉市在全域常态化推进“倡导文明餐桌 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开展了文明餐桌百日攻坚行动,成立工作专班,抽调人员全天候开展文明餐桌督查,通过推行“一客一夹”“阳光菜单”“N-1点餐”“红黑榜”等10项制度,有效遏制了餐饮浪费行为,“光盘行动”成为用餐新时尚。

  值得一提的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打造节约型智慧食堂,引进自助称量售饭终端76套,可实现按克计量、自助取餐、自动称量、自动计费、自助结算,这种被同学们称为“打饭神器”的终端,备受欢迎。

  “滴!请刷卡。”记者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餐厅自助售饭终端前看到,学生有序拿盘排队,取勺打菜,电子秤称重后,结算台的屏幕上显示出菜名、重量、价格,学生可直接刷卡付费。

  “‘打饭神器’价格透明,菜品丰富。”大二学生韩红叶说,通过“打饭神器”微信小程序还可以实时查看每餐摄入热量、蛋白质等详情。

  “师生按需取餐,丰俭由己、精准到克,不仅全面提升了餐厅饭菜的整体质量,也极大地减少了餐饮浪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徐海平说。

(三)

  春光市场是保障酒泉市“菜篮子”“果盘子”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满载新鲜蔬菜水果的大货车和农户的三轮车在这里进进出出,客商来往频繁。

  记者在春光市场看到,进入市场的车辆都必须进行登记,留下车载农产品的产地、品类、数量以及货主姓名电话等信息,并签署“承诺达标合格证”。同时,从市场售出的农产品,顾客也可以向经营者索要印有二维码的“承诺达标合格证”,通过扫码可以溯源。

  “按照市场准入要求,每一批进入和流出市场的农产品都需要达标合格证,确保农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追。”春光市场市场部经理刘斌介绍。

  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中,酒泉市指导辖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智慧化追溯系统,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码,为商户配备标准化“智慧秤”,做到称重即出票,“一票有一码、一码看信息、一扫知安全”,成为当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一大特色亮点。依托“互联网+监管”信息化手段,酒泉市建成国家级食品安全追溯点2个、省级追溯点147个,1445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

  近年来,酒泉市聚力开展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大宗食品原料集中采购配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食品改造提升、明厨亮灶改造提升等工作,1.4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接入“陇上食安”客户端实现可视化监管。酒泉市还投资3345万元改扩建学校食堂34个,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2家,创建绿色有机牛羊肉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3个,打造放心肉菜超市87家,坚持创建为民,守牢民生安全底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