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理论】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15/ 08:3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卜鹏楼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卜鹏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以“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鲜明宣示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定立场,作出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我省成功召开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经济是繁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摸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成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广大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在总体规模和实力上实现新跨越。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千斤顶”。民营经济自产生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规模已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总体表现出“五六七八九”的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我省数据看,民营经济为全省贡献了30%以上的财政收入、77%以上的出口、95%以上的涉税经营主体、80%左右的就业岗位,今年1至10月,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省规上工业高2.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民营经济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扩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持续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从2012年的不足1/10,提升至1/4,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近5倍;而民营科技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50%左右,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

  民营经济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增程器”。民营企业在实施经济活动中,推动企业运营,强化安全生产,支持员工发展、保障股东利益,参与社会帮扶救助,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有效履行了社会责任,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最初以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到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福祉,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贡献税收、创业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努力作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

  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

  以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制度障碍,从制度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提高政策水平,从科技创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统筹各领域政策衔接匹配度,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抓好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我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的宣传、落地、执行,提高助企惠企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对民营企业各项政策落地效果的督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监督,让政策发挥出最大效应。

  以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民营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和完善市场进出规则、交易规则、竞争规则、商业规则和仲裁规则,用市场规则规范经营主体行为。弘扬契约精神,以加强商务领域诚信政策措施、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打造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商务诚信、企业诚信建设,同时,清理政府部门拖欠企业资金问题,营造诚信的商业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种新出台政策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保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以健全的法治环境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优化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预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经济各项活动在法治框架内有序进行。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严重侵害民营企业财产权利的犯罪行为和侵犯民营投资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加大对长期未结案件的督办力度,严格规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案件处置法律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对产权主体合法权益和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政府部门欠账案件,着力化解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长期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行为,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以优良的政务环境服务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政务服务环境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政务服务水平,以优良的政府服务推动民营经济茁壮成长。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在线审批平台建设和应用力度,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窗”,持续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各类审批事项办理平台全覆盖,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诉求,健全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反馈机制。优化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加快完善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机制,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

  大力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

  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推动企业向精细化经营管理转型。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务等方式,明确企业各股东的持股比例,明晰企业产权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强化应对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生产风险能力,建立覆盖企业策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促进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深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接合作,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项目,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上市。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贯彻落实《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推民营经济创新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拥抱数字变革、搭建应用场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以技术进步塑造竞争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吸纳其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监督评估、总结验收等环节提出的建议,为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政策意见。在推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和先进要素向优质民营企业聚集,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着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敢拼会赢的精神特质,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优化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结构,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发挥工商联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政治、事业“双传承”工程。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民营企业培训制度,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深入践行企业家精神,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定期对全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表彰。

  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融资难、人力资源短缺、成本高企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包抓联”“六必访”“企业家日”等制度,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强化融资保障,提高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银行考核中的权重,提高民营企业获得贷款便利性和实效性。强化人才保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产业人才;健全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建立职称申报兜底机制。强化土地和能源要素保障,加大“标准地”模式推广力度,支持民营企业依法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环境变化在混合产业用地中合理转换产业类型;推进工业园区供热、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电、气、热等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工业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