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积石山6.2级地震”24小时:在低温寒潮中,与生命赛跑

 2023/12/22/ 08:08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甘肃省地震局消息,震中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

  冬天的深夜,柳沟乡的温度已经逼近零下15℃,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多位当地居民了解到,“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睡下了。”所以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大多数人都是在睡梦中惊醒的。

  截至12月20日9时,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截至12月20日16时,地震造成青海省海东市21人死亡,186人受伤,13人失联。目前救援工作、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在持续进行中。

  震中的居民:

  “被房顶瓦片的掉落声惊醒”

  对于生活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县城的秦暖(化名)来说,地震的恐惧是从地震来临前的1分钟开始的。“那个时候,我的手机开始发出地震预警,地震波还有61秒到达。”秦暖是家里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安装了地震预警的人,那个时候,他和家人都已经睡下了。

  12月19日凌晨,在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医务人员准备医疗物资。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迅速让自己清醒,然后穿衣服,把家人叫醒——这是秦暖当时唯一的想法,可就在一分钟后,客厅的电视忽然掉了下来,住在16楼的他感受到了房屋的剧烈震动,顾不得多想,他和家人从楼梯跑下了楼,那时小区的空地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人,“大家有些穿着拖鞋,有些裹着被子,表情都有些惊魂未定。”

  而柴安(化名)的家就位于积石山县柳沟乡柳沟村,“我们家距离地震最强的地方只有几公里,昨天晚上睡得正香的时候,就感觉忽然传来轰隆隆的响声,爬起来一看,才知道那时房顶的瓦片都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房子的墙也开始晃动,以前从没有经历过地震,当时整个人吓得定住了几秒,然后在家人的叫声中,才反应过来迅速穿上衣服,往村子里空旷的地方跑。”

  “往村子里广场跑的时候,我发现好多房子外面的瓷砖都在往下掉落,一些老房子已经有了巨大的裂缝。”柴安回忆,因为不断有余震,大多数村民和他一样,都没有回家,政府工作人员很快给他们在广场上搭起了帐篷,而那时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4℃,很多村民都自发地取来家里的柴火,围坐在广场上生火取暖。

  这一夜,秦暖、柴安以及他们的家人、邻居几乎都没有合眼,和他们一样整宿没有合眼的,还有武警消防官兵、救援队以及医护人员等。“基本没睡的这一晚,一直能听到救护车、救援队抵达的声音。”柴安说,在这种情况下,听到这些声音,会给人一种心安感。

  连夜出发的救援队:

  “刚到村口就有村民拦住救护车”

  苏建军,是一名个体户,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地震发生时,生活在甘肃兰州的他也感受到了震感,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我意识到地震的第一时间,就去看了我们救援队的群,果然在召集可以前往灾区救援的队员。”12月19日下午,苏建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时不到五分钟,就有30多名队员报名。

  和家人快速地打好招呼、前往队里取救灾需要的工具、物资等,整个过程仅用了1个小时,从甘肃兰州出发直奔临夏州积石山县柳沟乡,一路都是黑漆漆的,反而是快到震中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光亮,苏建军告诉记者,“那时,已经有一些武警和消防官兵在进行救援了。”

  凌晨5点左右,苏建军一行就已经赶到震中的几个村子,“我们刚进入第一个村子的时候,就看到有3位年轻人在村口拦下了我们的车子。”苏建军回忆,因为他们开去的是救援队自己的救护车,“那时,我们远远地看到有几个人在疯狂地向我们招手,我们加快了车速。”

  “我妈妈刚刚被压住了,求求你们快去帮我们看看。”其中一名中年男子焦急地说。

  由于路已经被坍塌的房屋堵住,苏建军和同事拿起车上的担架就往村民家里赶。“他们家是比较老的土木房,已经有一大半房子全部坍塌,我们赶到时,他们的妈妈已经被家人从坍塌的房子里救出来,浑身是土,据他们家人说,压得很严重,所以苏建军和同事给老人做了简单的查体后,便用担架把老人抬上了救护车,送往最近的救治医院。”

  从地震发生到记者采访,苏建军已经在震中连续救援超过15个小时,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累,“我们连续走访了几个受灾比较严重的村子,看到了好多人因为自己的家人压在废墟下焦急救援的画面,真的也非常着急,只想快点尽自己的力量,能多帮他们一点是一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应急管理部针对灾害应对实际和灾区救援需求,紧急启动中央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和航空救援协调联动机制,迅速统筹调派应急救援力量增援灾区。调派灾区周边相关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28支736余人赶赴灾区,开展人员搜救、道路抢通、地震次生灾害处置等行动。同时,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41支2800余人保持应急状态,随时进行增援。

  紧急驰援的医护:

  “如果需要去灾区,我报名”

  与救援、抢险队伍同时启动的还有来自各地驰援的医护。12月18日午夜,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安江东被明显的震感从睡梦中晃醒,“地震了?”而且直觉告诉他,这次地震强度不小。安江东随即给科室主任发了一条微信:“如果是地震,需要驰援灾区,我报名!”

  12月19日,安江东在临夏州人民医院为伤员进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12月19日凌晨两点左右,作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队长的安江东和医疗队员们一行9人从兰大二院出发,驰援临夏州积石山县。3时45分,安江东一行抵达临夏州人民医院。“顾不上休整,到医院后我们9名医疗队员便分为两队,一队人支援急诊,负责分诊工作,另一部分人则支援病房,进行查房。”

  收治、分诊、会诊、查房……截至12月19日20时,临夏州人民医院已经收治了114名受灾伤员。

  12月19日16时左右,刚刚走下手术台的安江东告诉记者,这是他这一天第一台手术,患者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的一位村民王虹(化名)。

  “王虹全身多处受伤,腰1椎体爆性骨折、胸11椎体骨折,双下肢无知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顶枕部及眶周皮下血肿,右肺挫裂伤、右侧多发肋骨骨折等,当时我们判断她需尽快手术恢复脊髓功能。”安江东告诉记者,两个半小时的手术很成功,虽然第一次跟临夏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合作,但彼此都适应得很快,配合逐渐默契了起来。

  据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甘肃各级医疗机构已派出救援队伍19支386人抵达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另据四川在线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两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医疗应急小分队共20名专家,也已分别到达甘肃省和青海省两省灾区,投入紧急医学救援和伤员救治等工作。

  19日23时,安江东仍然在病房里查房,此时所有医护人员已经超过20个小时没有合眼了。他告诉记者,“很多伤员送到我们这时,仍然是惊魂未定,紧张、惊慌,甚至有的人还在发抖,我们能做的就是能多治一个算一个。抢救伤员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错过最佳黄金抢救期,这个时候为了保证生命安全就需要和时间赛跑!我们不允许自己累,必须拼尽全力坚持到底!”

  地震救援存在黄金抢救期,

  面对地震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救?

  在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的12月1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进行了一场公益直播《地震了,该怎么办?》,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在直播中说到,“救援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如果被埋在废墟里,一定要保存好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

  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郭迅也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正常情况下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一般是72小时,在低温寒潮天气下,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会缩短三分之一,极端天气情况下就只有24小时。“对于被困者来说,要忍受伤口疼痛和寒冷的双重考验;对于救援者来说,低温寒潮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救援速度。”

  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办?首先,在逃跑时低层住户和高层住户采取的措施不同。“总体而言,低层住户要遵循就地逃生原则,高层住户则应遵循就地避险,震后逃生原则。”刘向阳介绍,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要做到不慌张,不跳楼、不乘电梯,根据预警时间到就近安全地点避险。

  刘向阳指出,若地震发生时无法在十几秒内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带,就需谨记就近躲避原则,无法逃跑时,要记住做到“蹲下、掩护、抓牢”。对于躲避地震时常提到的“黄金三角区”刘向阳认为,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一般情况下,遇到破坏性的大震,会出现物品掉落、家具倾倒或位移、楼层下陷等情况。还有四处乱飞、掉落的家具和碎玻璃,此时‘黄金三角区’不存在也并不安全。所以在选择躲避区域时,尽量选择狭小封闭,靠近水源区域的卫生间,注意保护好身体的脆弱部位,免遭落石砸伤。”

  “一旦被埋在废墟里,要冷静思考,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敲击石块或发出声响进行呼救。此外,要感知自己受伤的部位,可以试着轻轻转动手和头部,移动碎渣。”刘向阳说,“如果自己处于比较危险的境地,一定不要慌张。”

  安江东(右一)正在查看王虹的检查结果。受访者供图

  19日23时,王虹的女儿看着躺在病床上睡着的妈妈,鼻子一酸又掉下了眼泪,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妈一直跟我说,她好着呢、好着呢。的确,这么多救援人员和医生都来帮我们了,我们确实都好着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