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非遗撷英】盈寸之间 芳华万千

 2024/01/05/ 09: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雷媛

【非遗撷英】

盈寸之间 芳华万千

  雷媛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刘金禄耗时20年创作的16米牛角立体微雕“清明上河图”于近日完工并入展甘肃工艺美术精品馆。

  整部作品以北宋张择端长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白牦牛角为材质,精心制作完成。作品分为三部分: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

  1000多个人物,还有桥梁、船只、房屋楼宇、车辆、轿子、树木,以及马、驴、骆驼、鸡、鸭、鹰等,个个精巧灵动,如玉剔透。整部作品呈现的80多个场景故事,大到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的桨、小贩的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北宋汴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图景,在精湛的微雕技艺中生动再现。

  尊古与创意

  横跨汴水两岸的虹桥是整部作品最精彩、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之一,仅虹桥上人物就有一百多。

  虹桥上行人驻足观望,有一只大船正待逆水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名场面——热闹虹桥。在创作这个虹桥时,刘金禄遵循了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技巧,没有榫头,不用钉子。

  同样,在创作数量多达百余栋的房屋建筑时,尤其是在门窗的结构上,刘金禄同样遵循了古代建筑技艺,多采用了榫卯结构。

  在遵循和再现古老技艺的同时,刘金禄还大胆创意,以复制的方式,将虹桥一岸的热闹场景“复制”于桥之另一岸。“作品是立体的。这一岸有的,什么卖包子的、卖饮子的等,在另一岸也都原样呈现了。饮子是当时的一种饮料。”按刘金禄的话说,能这样大胆复制,是根据创作前他对《清明上河图》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的仔细研究,以及结合看了无数遍的《东京梦华录》后的结果,“心里有底了,才敢下手的。”

  4毫米小酒壶纤毫毕现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微雕是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在作品中,仅4毫米的小酒壶,不止一把,个个壶身晶莹剔透,有镂空,有花纹,且壶嘴、壶把、壶盖样样逼真。

  “早前,小酒壶的壶盖都是活的。”刘金禄说,后来做成了固定是出于作品展览运输的考虑。材料用的是最小号的牛角尖的一点尖尖,雕刻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这样尺寸的作品,于雕刻中最忌半途而废。

  还有小似米粒的构件。比如包子。场景中,卖包子者正在擀包子皮,案几旁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刚出笼,一笼7个,比一粒米还小的包子上面还有褶子,清晰可数。

  千余个人物,是这一作品中很亮眼的部分。千人千面之余,人物的服饰也各有特征。刘金禄说,北宋时人们的服饰是上襦下裙,且裙子上的纹饰多样,那些不同纹饰,虽细至毫发但雕刻得纹路清晰,更重要的是观者从雕刻样式就能分辨出着衣者是商贾还是士绅、官吏、小贩……

  那个长约二三十厘米的货船,算是整部作品中最大的一只了。船的形体包括桅、篷、舵、橹、锚、帆、篙等,船的结构包括船底、甲板、舱底、建筑等,当然,船中还有人。船舶结构、外板排列,成排钉眼,甚至是船上用于透气的地方盖的那一小块如指甲盖大小的席子上的花纹也雕刻得肉眼可见。

  时光中锤炼匠心

  2023年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名单日前公布,刘金禄以雕刻技艺获得殊荣。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刘金禄,祖籍天津,10岁时随父来到甘肃武威,后任武威市歌舞剧团的舞台美术道具师,是《大漠紫禁令》《月圆凉州》等多部影视作品的道具设计师。

  刘金禄的雕刻技艺源于耳濡目染。他的外祖父是一名技艺高超、名扬八方的雕刻师,在他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啥都雕的能人,甚至还在枣核上雕刻——是如核舟记一般的雕刻。

  生活阅历、技艺积累对刘金禄的创作回馈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而灵感也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孕育才能转化为创作的构想。20年前,一幅印制着《清明上河图》的挂历,一下子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牛角材质的选定,有多种因素的考量。选材白牦牛角,牦牛的年龄要在6岁以上,是因为年龄太小的,牛角太嫩,质地脆软。还有,收集回来的牛角的处理也是个繁杂的过程,有暴晒、分解、消毒、加热、打磨、下料、雕刻、焊接、抛光、定型、编号、填色等近二十道工序。

  从雕刻初期时的全凭眼睛,到后来需要借助放大镜,20年的时间,刘金禄于盈尺之间一刀一磨地雕刻着万千芳华,更是一颗尽其精微至远境的匠心所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