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让群众“安居”又“安心”——武威市凉州区创新“金山整镇搬迁”模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24/01/10/ 09:0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金奉乾 张银生

让群众“安居”又“安心”

——凉州区创新“金山整镇搬迁”模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凉州区张义镇刘庄村村民郭玉风一家搬进新居。

在凉州区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配套养殖小区里,村民正在喂羊。

搬进新房子,幸福生活有盼头。村民张光洲一家实现“安居梦”。

凉州区举行2023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金奉乾

分房仪式上,许多搬迁群众领到了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金奉乾 张银生

  寒冬时节,来到武威市凉州区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新民居整齐划一,村道干净整洁,养殖大棚鳞次栉比……不久前,536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喜迁新居,圆了“安居梦”,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凉州区抢抓政策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聚焦“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能融入”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紧扣“抓产业、提风貌、强基础、美环境、保生态”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分类施策推进乡村建设,坚守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基固本提升治理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各项工作。

  生态避险搬迁 让群众安心

  金山镇位于凉州区最西端沿山地带,南依祁连山,西靠永昌县,距城区45公里,常住人口1361户4161人,耕地面积1.67万亩,人均耕地2.3亩。全镇34%的农户处在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地区,66%的农户处在生态敏感区,群众搬迁意愿十分强烈。2022年以来,凉州区聚力聚合各部门资金,部门、镇、村同向发力,两年实施搬迁1087户3843人。2024年计划搬迁150户,实现“整镇搬迁”目标。

  凉州区严格按照“六类区域”认定办法,聚焦地质灾害和安全两个焦点,实施整镇搬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联动,委托有资质的地勘单位,利用凉州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依据《甘肃省政府关于划定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综合运用“三区三线”划定、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范围,融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完成了金山镇“三级”闭环认定,为顺利推进搬迁工作奠定了基础。

  落实落细任务 让群众省心

  2022年以来,凉州区抢抓避险搬迁“10+5+N”机遇,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消除群众搬迁顾虑,坚定群众搬迁信心,由原来“要我搬”转向“我要搬”。坚持规划先行,以现有规划为基础,按照“四靠近”原则科学选址,聘请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入群众。根据独居老人、两代或三代家庭多样化需求,坚持节约土地、紧凑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村庄风貌、文化传承等,充分听取镇村干部和村民意见建议,广泛征询农民群众和帮扶干部的好点子,设计可加建的“可生长”户型和三室一厅、两室一厅等户型。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体,一体推进,功能完善”的原则,由镇政府统一规划,农户自主建设,区政府统一配套基础设施,让群众自主选定户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到人到户”。

  凉州区以避开地质灾害威胁区、生态敏感区为目标展开搬迁工作,实行建新拆旧一体推进,成立8个项目服务监督小组,深入现场,狠抓工作落实,规范工作流程,凝聚工作合力,紧盯房屋质量安全,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用实干推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创新“群众住房联建规划、项目工程监理规范、质量安全验收标准”三个统一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推行“就地务工群众就地监督+村民义务监督小组随机监督+第三方监理全程监督”模式,将工程质量监督贯穿建设全过程。成立由包村干部、村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干部监管、工程监理、群众监督“三管”齐下,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房屋质量经得起检验。积极申报每户10万元的中央和省级避险搬迁补助资金,已补助到户9410万元;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落实每户5万元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贴息贷款,累计向有贷款需求的460户搬迁农户发放贷款2300万元。

  优化居住环境 让群众舒心

  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凉州区整合投入乡村振兴、教育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配套资金7472.47万元,建设给排水管网13.02公里、硬化路面18.24公里、铺装硬化1.15万平方米、配套安装清洁取暖390户,全面推进金山镇安置点“五化五通五配套建设”。持续健全公共服务提品质。金山九年制学校设计学位270个、园位90个,2023年秋季已开始招生;金山镇卫生院设计床位20个,2023年10月底投入使用;可容纳40名孤寡老人的幸福互助院于2023年10月底投入使用。实现了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保障体系。金山镇供销社项目总投资45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勘测定界,办理用地手续;武威农商银行金山支行迁建项目计划总投资366.8万元,目前已完成勘测定界,正在办理用地等前期手续。

  持续稳定增收 让群众开心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凉州区牢牢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补短板。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2023年建设35万立方米抗旱应急调蓄水池,旧宅拆除新增耕地464亩,正在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1.4万亩。二是育产业。做强日光温室产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多元增收。2023年新建拱型日光温室24座67亩,改造老旧日光温室64座,增加农户收入85.6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6.8万元。三是扩规模。推广“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搞好群众家门口的产业。2022年已建成养殖暖棚300座10万平方米,投栏进畜牛500头、羊4500只,增加农民收入380万元。2023年续建养殖暖棚153座5.22万平方米,投栏进畜牛300头、羊2000只,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谋划建设可存栏种羊3000只的金山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园,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四是促增收。组织群众就地就近务工或劳务输转,增加劳务收入。2023年全镇实施各类项目8个,总投资2.23亿元,吸纳本地群众务工450人,园区就近务工150人,组织劳务输转920人,预计全年劳务收入达2985万元,村集体经济劳务收入8万元。

  加强社区管理 让群众暖心

  始终把完善社区融合共治机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需求导向,立足社区发展实际,建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妇代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推行“支部引领、联防联治、志愿服务”的善治模式,注重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的作用,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支部领导、居委会整合、群团组织靠拢”的治理结构,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努力把金山社区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暖心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文体娱乐以及支部共建联创等活动,拉近搬迁群众和当地群众心理距离、感情距离,让搬迁群众团结一心、打成一片、融为一家,迅速融入新生活,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凉州区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

  凸显示范效应 让群众放心

  凉州区以“金山整镇搬迁”模式为示范引领,凸显搬迁效应,带动周边同处生态敏感区的西营镇、康宁镇、张义镇群众积极响应相关政策。西营镇一体谋划建设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呼应城区汉唐天马城建设风格,依托雷台综合体至武威温泉度假村旅游黄金线,谋划建设乡村民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中转站”,真正把安置搬迁群众的西营镇碑岭村安置点打造成“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走进是乐园”的民心工程。张义镇、康宁镇通过群众看、村组喊、政府推的方式,让位于生态敏感区的群众看到了搬迁的实惠、新居的颜值、住房的安全、生态的改善,积极报名搬迁。2022年至2023年,凉州区西营镇、康宁镇、张义镇共计搬迁群众395户646人,进一步扩大搬迁体量,切实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生态和安全“双赢”。

  2022年至2023年,凉州区总投资3.29亿元,共建设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9个,累计搬迁群众1317户4489人。其中,2022年投资1.1亿元,建设安置点4个,搬迁群众376户1334人,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新居;2023年投资2.19亿元,建设安置点5个,搬迁群众941户3155人。2024年全区计划建设安置点7个,搬迁群众772户2856人。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开启了群众的幸福新生活。2024年,凉州区将以南部沿山镇为重点,以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增强人民福祉,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完善“金山整镇搬迁”模式,坚持“科学选址、整体规划,点面结合、体现特色,示范先行、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五年规划,三年建成”为目标,将各生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打造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新社区,逐步形成“一镇一社区、一户一产业”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