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转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新区专场实录(文+图)

 2024/01/19/ 10: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集中反映全省各地各部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举措,展现以实际行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生动场景,省政府新闻办策划举行“转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1月19日上午为系列发布会第十六场——兰州新区专场。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介绍兰州新区锚定转型升级方向路径,聚焦赶超跨越奋斗目标,全力拼经济、扩投资、稳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小斌,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李春燕,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董吉军。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转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新区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先生,请他介绍兰州新区锚定转型升级方向路径,聚焦赶超跨越奋斗目标,全力拼经济、扩投资、稳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小斌先生,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李春燕女士,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董吉军先生。

  首先,请杨军先生介绍情况。

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

  杨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按照今天发布会的安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兰州新区有关情况。

  2023年以来,兰州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四强”行动先发力、带好头,紧扣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经济发展承压而上、持续向好、量质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国家级新区前列。2023年,预计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7.1%。

  一、持之以恒抓改革优服务,着力做优发展“软实力”

  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坚持对标标杆、争创一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推出30个方面230条改革举措,聚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新区服务”品牌,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一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导工程”,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大幅压减管理层级、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的管理架构顺畅高效运行。务实发挥“全员岗位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指挥棒作用,绩效考核应用与干部收入分配、职务升降等“六挂钩”,干部职工深化改革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保持良好势头。

  二是聚焦企业项目引育优服务。坚持把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目标”,紧扣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关键环节,着力优化流程、压减时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大力推行“保姆式、专班制、全流程、系统化”招商引资服务模式,全面深化“蓝图管控+区域评估+标准地+信用承诺制”4.0审批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不到国家要求的1/3。全省率先实行“证照分离”“承诺制”等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环节、半小时、零费用”,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增长47%。

  三是聚焦要素优化配置促发展。坚持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招”,推行全要素、全周期奖扶政策“免申即享”“不来即享”,率先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全面降低水、电、气、暖、社保、税费等要素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下降20%以上。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绿色金融“1+N”政策体系,“绿金通”平台服务企业用户超万家,实现融资290亿元,“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融资模式全国推广。

  四是聚焦深化法治建设强保障。坚持把法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强保障”,紧扣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商业纠纷化解、涉企案件诉讼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办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柔性监管和柔性执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率先推行“两轻一免”,推动涉企纠纷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建立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最大化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二、持之以恒抓项目扩投资,着力牵牢发展“牛鼻子”

  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大提速”行动,全力以赴打好项目谋划储备、向上争取、招引落地、建设推进“组合拳”,以项目工作高效率推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狠抓项目储备。瞄准重大基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突出转型创新提速、产业集群提能、基础设施提质,精心筛选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好项目,谋划储备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5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聚焦“强省会”行动,谋划重点项目375个,总投资5620亿元,为强省会提供项目支撑。

  二是狠抓向上争取。紧扣我省重大战略、发展规划、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加强常态化汇报对接,中川北站货13及14线铁路工程等4个项目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全年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25亿元。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成立常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专班,高频对接产业龙头、产品龙头、技术龙头企业,新引进东方希望、大陆希望、耀望化工等产业项目251个、总投资471亿元,其中“三个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12个,实现省外项目到位资金342亿元、增长25%。

  四是狠抓项目建设。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实行“三级包抓责任制”,采取“周调度、月考核、季通报”“线上技术+”“线下实地看”方式精准调度,机场三期、机场环线铁路、移民安置、西北应急救援中心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2023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暨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新区举办,“陇中生态平原”重大战略加快实施。

  三、持之以恒抓实体兴产业,着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聚焦“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创新新区”定位,坚持以专业化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以集群化产业链条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全力打造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是着力推进专业化园区建设。坚持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在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的发展思路,先后高标准规划并快速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100平方公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开发运营模式,全方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生产要素供给,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二是着力打造集群化产业链条。化工园区落地项目200余个、产品超1000个,破解“卡脖子”和替代进口120余个、行业领先210余个、出口外销220余个,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聚集壮大,海亮半年内投产,全国年产金属硅最大单体项目东金硅业建成投产,宝航、宏彬、格瑞芬、金川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20万吨正极材料、35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40万吨金属硅生产能力加快形成,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加速打造。

  三是着力增强产业创新支撑。建成创新平台183个,引育创新型企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6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2.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5%。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投入临床应用,打破离子治癌领域国外技术壁垒。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同位素实验室填补基础研究空白。兰石12000米海洋钻机、海亮3.5微米铜箔、兰泵超高温钍基熔盐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四、持之以恒抓民生增福祉,着力提升发展“共享度”

  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突出民生优先的实践导向,强化民意为重的评价指向,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增速位于全省前列。

  一是持续推动就业扩面增量提质。举办全省首个人才节,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减少企业成本6000多万元。

  二是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扩大学校学位供给,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新增学前教育园位2160个、义务教育学位6900个、高中学位2700个;办强办优职业院校,科教园区运营甘政法、交职院等院校11所,师生规模达11万人。

  三是持续推动养老医疗服务升级。投运三甲医院2家、综合性社会福利院1所、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2家,公益性公墓、殡仪馆投入使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66%。

  四是持续推动住房多元供给保障。高效承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近4700户1.8万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省内一流的异地集中安置区。交付保交楼18000余套,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经过十一年的建设发展,兰州新区已经迈入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主题教育”“三抓三促”行动和“强省会”行动为牵引,加快建设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乡融合新标杆。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媒体朋友对兰州新区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诚挚邀请大家到兰州新区调研指导、参观旅游,也欢迎社会各界朋友们到兰州新区考察交流、共谋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杨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23年以来,兰州新区新设立经营主体同比增长40%以上,增速持续领跑全省。请问兰州新区在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董吉军

  董吉军:

  谢谢您对新区经营主体壮大的关注!今年以来,兰州新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好“拓增量、提质量、稳存量”文章,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增长47%,增速持续领跑全省。

  一是深化改革拓增量。推行企业开办“分钟制”改革。不断完善专区功能,企业开办常态化实现“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30分钟办结、零费用”,经营主体办事体验持续优化。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将9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累计办理改革事项4.73万件,惠及经营主体2.01万户。试点“一业一证”改革。在便利店、药店等8个行业,试点将涉及的2个及以上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条件、审批方式,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推行注销便利化改革。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压缩注销公告时间,精简要件材料,强化业务协同,助力经营主体便捷退出。深化住所登记改革。全省率先出台《市场主体集群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办法》,支持众创空间、产业园等企业开展住所托管服务,鼓励发展集群注册、工位注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创新服务提质量。“一窗通办”提效率。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将税务、刻章等单位集中在市场监管综合服务窗口统一管理,将企业注册登记与印章刻制合并为一个环节,配备刻章、税务Ukey自助发放设备,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一窗口领取企业开办大礼包”,企业只需一套材料、只到一个窗口即可完成企业开办全部事项,全程只需30分钟。政府买单降成本。自2021年7月起,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套5枚印章政府买单,新设立企业在领取营业执照时免费领取5枚印章和1套电子印章,并“免申即享”,已为新区企业累计节省费用800多万元。拓展链条解难题。在企业开办专区设立创业金融服务窗口,通过免予反担保,实行财政贴息,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已办理贷款56户,放款1113.8万元。

  三是柔性执法稳存量。“首违轻微不罚”增信心。全省率先在9个领域推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对83种首次违法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处罚,免罚案例连续3年入选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双随机”抽查减干扰。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监管,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成“双随机”抽查578批次,抽取检查对象3200多户,可实施抽查事项覆盖率达到100%。信用修复助“重生”。建立失信惩戒“缓冲”和警示提醒等机制,拓宽信用修复渠道,最大限度方便经营主体办理信用修复,助力3000余户经营主体“涅槃重生”。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兰州新区在贯彻落实全省招商引资大会精神,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李春燕

  李春燕:

  感谢您的提问!现在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兰州新区聚焦扎实推进强省会行动,以“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为抓手,铆足干劲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建设,助力经济社会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2023年,新引进产业项目251个、签约额471亿元,其中“三个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12个;实现省外项目到位资金342亿元,同比增长25%。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一盘棋”,建强招商机制。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班子成员任组长的十大产业链招商专班,每月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议部署推进,构建“招商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全面支撑、产业园区主导推进”的全员协同招商大格局。组建项目评估团队,分行业领域综合评估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用地保障、环保准入、投资强度等招商要素,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关联企业,编制“一图谱三清单”,夯实靶向招商基础。

  二是聚焦“大好高”,延链补链强链。紧盯“中字头”“国字号”“500强”、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投资动向,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重点区域省市“敲门招商”12批次,10个产业链招商专班赴外招商150多批次,累计对接企业500多家,挖掘梳理线索项目300多个,拟投资额超千亿元。围绕打造“335+X”产业集群,紧扣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链条构建、集群发展,引进落地亿元以上延链补链强链项目74个、签约额421亿元,有力支撑千亿级“绿色化工园区”、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加速崛起。

  三是积极“走出去”,拓展渠道推介。成功举办兰洽会分会场首届西部(兰州)跨境电商大会暨进出口商品展览交易会,先后组团参加西洽会、西博会、投洽会等重要节会活动10余场次,举办“科创中国”绿色化工高端论坛、“东数西算”算力产业合作大会、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博览会等高规格展会论坛,开展专题招商推介20余场次,签约引进宏牛工业废盐资源化综合利用、泰友生物多肽用原料等一批优质项目。

  四是当好“店小二”,提速项目建设。坚持靠前服务,全面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机制,成立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专班,开辟重大投资“快速通道”,围绕手续办理、设施配套、政策落实等方面逐个分析研判,通过联席会议调度、现场办公、跟踪督办等方式实现“问题快解决、项目零延误”。东金硅业一期年产40万吨高纯度金属硅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送电点火试生产用时不足9个月。巴蜀物流兰州新区物流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新签项目开工率达65%以上。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兰州新区作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新区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小斌

  陈小斌: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兰州新区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使命定位,在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支持下,全力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创新新区”,着力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在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依托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80个、总投资528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绿色化工方面,围绕打造全省首个过千亿的绿色化工园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落地产品超1000种,其中打破垄断和替代进口产品120种、出口外销产品220种,116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全国率先打造聚集型精细化工行业中试基地,全球首套规模化合成绿色甲醇示范装置“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108个“高精尖”项目入驻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化工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连续三年实现倍速增长。

  新能源新材料方面,重点聚焦新能源高性能电池材料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海亮铜箔、德福铜箔、宝航新能源、宏彬新能源等一批“3个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引进落地,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加速打造。全国年产金属硅最大单体项目东方希望金属硅建成投产。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大科学装置、石化重装、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及电工电器、数控机床等产业项目加速集聚,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投入临床应用,打破离子治癌领域国外技术壁垒;兰石重装成功研制全球首台苯乙烯装置反应器进料汽化器,百余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空白。

  生物医药方面,“西部药谷”加速建设,生物医药呈现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多门类多元化发展态势,佛慈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工业技术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中药生产企业之一;和盛堂多项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保护;原子高科同位素中心项目即将投产,将填补西北地区核素应用领域空白。

  数据信息方面,建成数据中心5个,引进落地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云计算、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项目80多个,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监测保障中心建成投运,国网云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入选“东数西算”绿色示范数据中心。

  下一步,兰州新区将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专业化、智慧型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以赴发展壮大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省实体经济新高地,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新区力量。

  主持人:

  感谢陈局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深度报道的媒体朋友请会后与省政府新闻办联系。

  下午我们将举行2023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请媒体朋友们届时参加。

  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