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国家级表彰,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2024/01/19/ 14:4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施秀萍

莫高窟第130窟保护现场讨论(前排左一郭青林、左二赵林毅、左三苏伯民、左四樊再轩)。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月19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旨在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此次表彰,共有81名个人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甘肃1人1团队荣誉加身,分别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徐先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

莫高窟158窟壁画修复现场。

  为把莫高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敦煌研究院几代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力以赴加强文物保护。

莫高窟风沙治理体系。

  从早期的积沙清理、壁画修复,到崖体抢险加固、环境综合治理,再到多场耦合实验保护研究、数字化技术综合保护管理体系……随着时代变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在不断升级完善保护方法、技术、手段、体系,使敦煌石窟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着眼丝绸之路沿线、放眼世界,不断延伸保护范围和领域,抢救了近20省、区300项濒危遗产。

敦煌研究院文化保护团队成员在交河故城遗址三期抢险加固工程现场。

  首次建立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攻克古代壁画起甲回贴、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修复难题;攻克干旱环境土遗址结构失稳、表层劣化加固瓶颈,形成我国自主研发的保护成套技术……在实施莫高窟壁画保护工程,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等工程的过程中,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先后攻克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壁画塑像、土遗址、石窟寺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套关键技术和实践路径。

交河故城保护加固现场。

交河故城危土体钻孔现场。

  此外,在文物保护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发明创造等领域取得成果:研发了我国首座考古发掘现场移动实验室,有效破解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快速劣化、消失的世界难题;建成了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全气候大型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多场耦合实验室,破解了岩土质文物长时序劣化过程再现难题和尺寸效应瓶颈;打造了全球首个基于风险理论的丝路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成功实现丝路沿线多处文化遗产的可视化监测。

多场耦合实验室。

移动实验车-山东章丘龙山遗址冶铁区移动车与考古遗址。

  (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