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兰州:医养结合 让养老更有“医”靠

 2024/01/23/ 08:26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滕效宏

医养结合 让养老更有“医”靠

我市健康服务体系和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全力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西固区中医医院四季青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入住者提供服务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兴起于全国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它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能够满足多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兰州市大力推进健康老龄化,以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为中心,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全面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及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1 医养融合 满足高龄、失能等人群多重需求

  城关区康乐医院是由城关区政府主办、隶属于城关区卫健局管理的二级专科医院。2015年成为我省第一家具有医疗资质和养老资质的集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托养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综合服务机构。

  康乐医院院长杨海峰说,医养结合可以理解为医养融合,它超越传统养老理念中只强调单一性的养老服务,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兼得性,注重老年生活保障需求中“养”与“医”的结合,能够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等人群的多重需求。

  “康乐医院根据相关规定,将老人在医疗模式和养老模式之间‘切换’。由于只是系统之间的转换,老人不用真的出院,在同一张病床上享受不同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康乐医院护理部主任董红说。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了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任务。长期以来,康乐医院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技术培训指导,是全市乃至全省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制定者和践行者。

  “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养老照料。医养结合注重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疾病管理,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综合服务。”董红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都是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和健康状况而设计的,根据老人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条件,可以选择适合的养老方式。同时,也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在西固区中医医院四季青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来自西固区东苑小区,今年70岁的赵大爷是最大的受益者。赵大爷是2023年4月入住四季青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入住时老人插着尿管、穿着尿不湿纸裤,且有漏尿现象,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身体极度虚弱。办理入院后,中心医护人员及专门的陪护员从护理开始,帮助老人擦洗身体、处理褥疮等,并借助医养结合优势组织专家进行病征会商。在确定治疗方案后,先是将老人转至西园区中医医院肺病科治疗,在老人病情得到好转后,转至养老中心病房,由专门的护工全程进行肢体按摩等护理。经过几个月医养结合的治疗,目前老人肤色好转,身体恢复得不错。“住在养老服务中心感觉像是住进了五星级宾馆,护工和医院人员的服务都很好,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舒心。我现在身体好多了,吃得好、睡得香。”赵大爷慢腾腾地说。

  西固区中医医院四季青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士长马佛霞说,赵大爷患病在家卧床18年,一直由他的老伴护理,久而久之,他老伴的身体情况也不允许再护理老人了,孩子们又都不在身边。入住中心后,老人不用转院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并有专人护理,老人恢复得很好,空闲的时候还有人聊天。

  西固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优势,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近两年,探索开展移动护理服务模式,即居民通过移动护理服务系统实现手机端下单、缴费、跟踪、评价等服务。医院移动护理服务团队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移动老年护理服务站,上门为众多病患家庭解决燃眉之急,使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率,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老年患者家中,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专业的长期护理服务。自2021年12月以来,医院已开展移动护理服务400余人次,同时实现了包括安宁区、七里河区在内的跨区服务,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2 医患融洽 社区医生与患者似亲友

  李小绒是城关区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该中心服务区域覆盖五泉街道、铁路西村街道及酒泉路街道张家园社区,中心负责辖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工作。服务总人口数为91428人,但中心实际服务人口为25637人,其余划分于辖区7家卫生服务站管理服务。

  记者跟随该中心公卫科科长柳换平前往和政西街148号一个家庭医生签约户。这位签约户户主是一位72岁的凌阿姨,患有高血压,于2018年2月建档签约,接受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保健服务。

  “城关区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主要针对65岁以上老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点人群,开展包括测血压血糖、面对面随访和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服务。中心有5个大的团队,每个团队由10到12位医生、健康管理师、公共卫生人员和护理人员组成,一个团队覆盖5000到6000人。”李小绒说,家庭医生每年签约一次,现在他们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已经很成熟了,下一步打算将中医纳入到家庭医生团队。至2023年底,该中心家庭医生签约23809人,建立健康档案23809人,其中老年人3375人、高血压2526人、Ⅱ型糖尿病1070人。

  “我觉得这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好。家里平时就我一个人,孩子们都忙,我一般不打扰孩子们的,一旦感觉不舒服了就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电话,医生护士们就会上门来,他们的态度很好,非常熟悉我的情况,比去医院方便,检查都是免费的。”凌阿姨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时每季度一次上门面访,但有需求的话,只要打一个电话,他们就会随时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自老年健康服务与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兰州市社区、居家层面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兰州市重新调整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99个,包括省市、县、乡、村四级签约医生2288人,结合年度老年人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工作,组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逐户走访、逐人签约,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形成特色签约服务,全面落实协议服务。至2023年底,核查老年人26.54万人,高血压患者25.02万人,Ⅱ型糖尿病患者8.33万人。2023年,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46.74万人次,医养结合服务率86.28%,开展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19.59万人次。

  兰州市卫健委坚持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两手抓”,优化常见多发慢性疾病的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流程。全面做实慢病科普宣讲、健康养成推广、常住人群体检、高危人群筛查、用药管理等健康管理工作,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防治管理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一步做实,居民群众获得感有效提升。

  3 找准定位 医养结合让养老有“医”靠

  自2016年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兰州市探索形成了医办养、养办医、医养签约等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30家养老机构、59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全市既具有医疗机构资质又具备养老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5家,设置医养结合床位692张,为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医养结合服务的“主阵地”,在建成投运“兰州市老年护理院”基础上,先后成立“兰州市失能失智老年人综合评估与康复指导中心”“兰州市医养结合实训基地”,为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等奠定了基础、注入了动力。同时,城关区康乐医院、西固区中医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医办养模式或签约合作模式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城关区作为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先后投入专项试点经费3360多万元,打造城关独有“康乐荣养”医养品牌,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在医疗、养老方面的获得感。目前,城关区已建成12家康乐荣养医养托健中心。“城关区针对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等重点老年人群长期照护需求,依托城关区康乐医院,建立‘全托照护+健康养老+业务指导’服务模式,由康乐医院实行无家人陪护养护照料(机构照护),为入住老人特别是‘三无’老人,提供医疗、养老、康复相结合的政府兜底式综合养老服务。针对轻度病症、白天需要照护的老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构建‘白天机构管、晚上家人管的医疗服务+日间托养+居家养老’复合型服务机制,由托健中心提供日间托养、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一条龙照护,夜间由其监护人负责,转入居家养老模式。”兰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在具体操作中,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各托健中心选配2名专职医师、3名护士和1名护工,组建医疗康复照料团队,负责托养老人日间生活照料和基本医疗服务(社区托养);调配健康专干、楼院长、网格员组建助推保障团队,负责托养老人信息的登记共享和服务转换的纵横协调。针对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发挥街道社区阵地优势和虚拟养老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就餐、家政、文体、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就近享受医养服务,树立街道级示范标杆。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血压测量、末梢血血糖检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与健康相关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支持,对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进行服务,以打通医养结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