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齐升,蹄疾步稳积势能
——武都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观察(中)
江南印象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现场。陇南日报记者 冉创昌 摄
陇南日报记者 王 芳
岁末年初,武都区一项项新鲜出炉的数据令人振奋——
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1亿元,其中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率排名全市第一;
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个,签约金额55.07亿元,实现省外到位资金46亿元,当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100%;
2023年园区实现交易额109亿元,区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百亿级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的目标已提前实现;
……
这背后,是武都区奋勇争先的姿态,是对新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是对新发展格局的主动融入。
过去的一年,武都区以足够的定力和韧劲一如既往、笃定前行,抢抓机遇、奋发作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全力抓项目、兴产业、促招商,以新气象新作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心向前进。
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近两年来,武都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投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强化征地拆迁协调服务,着力以高质量项目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
已是深冬,江南印象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技师们还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几栋极具江南风格的建筑主体已“跃然眼前”。
窥一域而知全局,从一个项目看到整个武都:
武都区中心医院、凤凰公园、月阳坝大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
钵罗峪梁隧道正式贯通,万象景区、梁园片区消防通道、两水新城等项目加快推进;
武九高速实现区间通车,天陇铁路建设进展顺利;
……
拔节生长,向新而行。
一直以来,武都区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抢抓乡村振兴、“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新一重”等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储备项目。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城市更新、文旅康养、园区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60个,总投资309.3亿元,年计划投资完成80.6亿元。
为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武都区根据国省投资导向,加大对接力度,全年共争取到位债券资金9.27亿元,增发国债7765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3.03亿元。
同时,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和项目建设“一季度一观摩、一季度一集中开工”、月调度等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加快建设进度,着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组组精确的数据,记录着项目建设的进度和成效,一个个落地的项目,清晰勾勒出武都发展的脉络,每一笔投资、每一项突破,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在重大工程项目支撑下,武都区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正在逐渐释放。而随着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使用,不仅为武都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身体有啥疑难问题,家门口就能看好!”“还有专家,健康保障稳稳的!”武都区中心医院刚开诊不久,就收获了周边居民一波满满的赞誉。
“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而且还能看好病,感觉挺‘温暖’!”武都区两水镇前村村民刘小花对于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感慨万千。
二
26,55.07,46。
这是一组普通的数据,但加上单位之后,就成为了武都区2023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干争先的生动注脚。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的后劲所在。立足优渥的资源禀赋和便捷的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武都心中有本“账”——
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工作考核指标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了28支招商引资小分队,将26名商(协)会会长、陇南籍在外成功人士、知名企业负责人等聘请为招商顾问,有效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招商引资项目、项目落地督办、“五个一”等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真签约、快落地、早投产。
高频次开展“走出去”招商,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主动出击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16个省27个市州,考察对接招商引资项目29批次。
加快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企业注册登记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全流程企业开办时间不超过1个工作日。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建立包抓联系企业制度,分行业制定包联企业台账,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深入践行“企业一线工作法”,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保障。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合力攻坚。无论是从项目签约,还是到落地开工,再到竣工投产,每一个环节都彰显出了武都区积极营造亲商、爱商、重商、护商浓厚氛围的努力和决心。
于是,一笔笔投资从全国各地涌来,一个个新签约的项目在鞭炮声中破土动工,一家家企业在呵护下茁壮成长。
马安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引入2家青岛企业入驻园区,去年十月份建成并陆续投产。
去年7月,在鲁企走进甘肃·陇南投资洽谈会上签约的油橄榄生物提取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
一个个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落地,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这是武都区“拼”“抢”“干”出来的招商实践,也是一场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
“武都区地理区位优、投资前景广,我在这里切身感受到了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进一步增强了扎根武都的信心。”甘肃时光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从注册到建设仅仅用了6个多月,用时之短超乎公司总经理厉刚的预期。
在甘肃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中,我们看到了武都区承诺践诺的担当和作为。
一流的优惠措施、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服务保障……如今,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企业,都能感受到这片热土的热情包容。
三
时下,走进武都区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苗沿着吊绳铆足了劲向上攀爬,苗尖上的小黄花尽情绽放,而苗底下一颗颗绿色的果子悬挂在枝叶间。
“还有20多天,西红柿就成熟了。”产业园负责人王云飞说。
不止西红柿,迈入智能玻璃温室,粉色的、黄色的、淡紫色、白色的蝴蝶兰竞相绽放,姹紫嫣红,甚是美丽。
“我们共培育了26种蝴蝶兰,非常受市民的欢迎。马上过年了,我们的销售已经进入了高峰状态。”王云飞告诉记者,2023年产业园共培育精品花卉蝴蝶兰220万株,销售额达到160多万元,加上油橄榄、辣椒育苗以及城市园林花卉等,产业园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武都区作为一个农业型县区,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难点在产业、潜力后劲在产业、基础支撑亦在产业。
立足于此,近年来,武都区围绕做好“产业四提”文章,深挖产业潜力优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资源禀赋,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扎实开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畜牧养殖业“三个新突破”行动,“3+6”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提效扩面、量质齐升,绿色道地产品正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
2023年,武都区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3.45万吨、5万吨、5.8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37亿元、35亿元、20.3亿元。新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3个,新增“甘味”企业商标品牌9个,公用品牌1个。
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画卷渐次铺展,提质增效的势头奔涌而来,农业特色产业由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
油橄榄成为驰名海内外的“独一份”特色农产品,带动全区主产区约4.5万种植户增收,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
百万亩花椒拥有在全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
……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方面,武都区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创新型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争取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新入规工业企业3家,新建5G基站130座,完成工业总产值37.8亿元。
商贸物流方面,依托吉石坝物流园区,优化产业落位布局,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园区承载力、影响力、辐射力持续提升。
事业,靠奋斗开创;梦想,靠实干托举。
放眼武都区产业发展,既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加坚定了勇毅前行的信心。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从繁忙的施工场地到春意盎然的产业园区,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初显成效的现实图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正在阶州大地上不断汇聚。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凝聚拼的豪气、闯的勇气、进的锐气,潜能无限的武都,正倾力开启2024年的春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1月31日陇南武都隆兴:“兔管家”的致富经
- 2024年01月31日全域布局,一路繁花满眼春——陇南市武都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观察(上)
- 2024年01月30日陇南武都裕河:小茶叶变身“金叶子”
- 2024年01月24日陇南市武都区:“指尖技艺”公益培训为妇女灵活就业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