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网络中国节·春节】榆中:社火排练闹新春 非遗民俗唱主角

 2024/02/08/ 09:15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杨贵智

社火排练闹新春 非遗民俗唱主角

  自进入腊月以来,年味一天比一天浓,社火演练让农闲时刻充满了特有的喜庆氛围。榆中县城关镇的兴隆山村、城关村,小康营乡的红寺村、李家营村,和平镇的冯湾村……近30个村的百姓趁着农闲时节排练起了社火,浑厚的鼓乐、清脆的锣声,龙狮起舞,让农村春节的氛围越来越浓。

  “每年到了寒冬腊月农闲时节,‘社头’便把村里几个耍社火能手召集在一起。谋划起社火的事来,成立筹备小组,确定管事人。”城关村社火总指挥张维德既是该村“铁芯子”非遗传统人,也是社火总“社头”,他告诉记者,村里一旦确定要玩社火后,筹备小组便把以前的旧船架、龙架、狮子头、芯子架,从村委会的库房拿出来,找人重新整修、绑扎。手巧的大娘大婶们便开始整理及装饰打扮社火要用的服装及其道具。人们欢欢喜喜聚在一起,糊的糊,绑的绑,编的编、铰花的铰花,贴纸的贴纸,画图的画图,早早地就为社火的事忙碌起来。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榆中县各村的社火队在整体格局上都相差无几,社火队一般由:龙灯、春官、马牌子、司衙官、银刷子、彩旗、花灯子、竹马子、秧歌子、疯汉、妖婆子、瓜娃子、黑驴子、旱船、狮子等组成,但而筒子鼓是整个社火表演的轴心和灵魂。榆中筒子鼓的表演形式因地而异,主要可分为南、北两山和东、西川区;因地域特点及乡间民俗的差异而风格迥异。南部山区的上庄、马坡、银山的鼓较短、粗壮,鼓声凝重浑厚、沉稳有力,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部地区的清水、甘草、高崖、新营、龙泉的鼓身为长筒形,鼓声震撼有力、宽广敞亮、紧锣密鼓,动作闪展腾挪、舞姿刚健。因地域特点,筒子鼓打法和称呼也不相同。称为“乱劈柴”“三扎手”“小红拳”“丰收鼓”“英雄武鼓”“年鼓”等,在和平、来紫堡、金崖、定远等乡镇又称为“太平鼓”。可以说,社火表演在榆中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我们玩社火有个习俗,起玩就是三年,今年是三年的开始,全村村民们对社火的期待值非常高。村子里组织社火演出,一方面是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农闲在家的村民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兴隆山村社火队“总社头”吕维玺告诉记者,对于兴隆山村来说,社火表演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用心传承,更要弘扬新时代精神。

  花式的旱船、欢腾的秧歌、铿锵有力的太平鼓、气势磅礴的舞龙、活灵活现的舞狮以及独具特色的“铁芯子”……在这个农闲腊月里,社火现场一个接一个的精彩表演,已成为榆中年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亲们不再懒散地晒太阳、返乡的亲人们也兴高采烈地加入了欢乐的团队,老人、小孩们也不闲着,跟前黏后开心不已,整个乡村,散发着黄土地质朴的乡村气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饱含着对新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