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新陇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特别报道】
康县:“千万工程”甘肃实践的样板
岸门口镇燕河湾民宿
长坝镇山根村“桃园喜居”民宿
王坝镇何家庄村
阳坝镇举办端午节民俗系列活动。
三河坝镇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天麻。 本版图片由冉创昌 李董 黄培军摄
陇南日报记者 王芳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燕子河畔处处充满新的希望与生机。
暖阳洒落在康县山山卯卯间的一座座村庄里,这里道路宽敞、串联乡村,田野山岭、孕育希望;黛瓦白墙、韵味无穷……随意走进一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2967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
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37.04%。“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曾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立足实际,康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后,认真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挖掘“和”的底蕴,做足“美”的文章,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提升品质,拓展内涵,打造干净整洁、花木盈堂、瓜果飘香、管理有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以“和”为笔,用“美”调色绘就乡村多彩画卷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近年来,康县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域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针对破解乡村后续管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深化推进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为主题的“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建工作,推动乡村建设由点到面持续深化。
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原则,打造建设“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村落特色,先后打造文旅示范村70个,2个乡镇、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1镇2村被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和重点村。
在村庄规划方面,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因地制宜抓建设,因势施策谋发展,分类分层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充分体现其地域特征、民俗风貌、乡土文化。
在“治”上着手,解决乡村“面子”工程。全县350个村全部建立了乡村建设维护提升机制,组建管理网格681个、管护队伍481支,多样化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完成2300座农村“厕所革命”年度建设任务,建成12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同时,把文化铸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深度挖掘北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实施“历史再现”工程,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这场历经十多年的“美丽革命”,让康县村村有景,绽放不同精彩。如今,在康县像阳坝镇这样草木葳蕤、景色秀丽的村镇尽情展示乡村之美;像花桥村这样青山掩映、碧水环绕的村落坐落田野……
这背后,正是康县掌握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才让康县350个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和”为基,用“美”促融放大特色产业效应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
近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跳出资源瓶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康县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天麻、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重点在“田、路、社、种、厂、联、帮、带、引、奖”十个方面下功夫,分区域发展食用菌、核桃、天麻、茶叶、花椒、中药材等特色农林产业近100万亩,累计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100个、特色产业示范点158个,发展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5家、规上企业8家、限上企业9家、集体经济组织350家,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电商+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直接带动农户2.52万户。
依托康县工业集中区,加强与北京新里程健康科技集团、广药集团、天湖茶业等知名企业合作,引进香菇酱、花椒籽油、夏秋茶等加工生产线5条,推动农特产品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协同发展,推动更多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为关联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康县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牵头的集体合作社,共吸纳农户2.19万户,直接带动7258人就近就业,2023年底,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9.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3.64万元。
底气不是运气,而是越努力越走运。康县的和美乡村建设从生态出发,以产业为抓手,以人才为基础,顺藤摸瓜,讲述的是一段越走越美的乡村振兴故事。
以“和”为韵,用“美”作符奏响动人幸福旋律
亭榭楼台赏水木清华,峻岭碧石观烟云秀媚。
从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来看,仅仅外表光鲜养眼提神还不够,如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既生态宜居又产业兴旺,才是康县打造和美乡村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康县通过“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开始踏上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征程,开辟了产业深度融合新纪元。
优化“北山南水”文旅康养产业布局,大力推进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和阳坝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域旅游游客接待中心,龙道、龙门客栈、茶马古道博物馆等青龙山基础设施项目和阳坝“五养水世界”、山泉水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打造8条辐射全县的精品线路,积极组织举办山水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赛龙舟等节会活动,开发“天麻宴”“菌菇宴”等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导入人流,带动消费,变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
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81.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9亿元,同比增长5.5%,带动一产和二产分别增长6.3%、13.1%。
农村美,不仅是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还要农民内心充实;农民富,不光是兜里有钱、仓里有粮,还要精神丰盈。
近年来,康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康县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民事直说”说事会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23年,全县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
特别是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档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42个,积极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我为创城增光彩”“最美人物”评选等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康县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的蜕变,形成了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
当下的康县,既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又有增收致富的产业根基,既有传统耕作体系下鸡犬相闻的浓厚亲情,更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康县在改变乡村,正在振兴的乡村也在改变着美丽康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2月16日【新春走基层】让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陇南电商产业服务中心见闻
- 2024年02月02日【筑牢安全生产堤坝】陇南森林消防联合驻地政府部门开展森林草原灭火实战化演练
- 2024年01月31日陇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多项指标居甘肃省前列
- 2024年01月30日甘肃省支持陇南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