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攒劲兰州

 2024/02/19/ 17:19 来源:经济日报

  □ 陈发明

  如果有人跟你提起兰州,你会想到什么?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一本浸润心灵的《读者》杂志,一座屹立百年的中山桥,还是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河?

  甘肃人夸谁优秀,常用一个词:攒劲!很多人知道兰州,是因为这攒劲的“一碗面,一本书,一座桥,一条河”,但这并不足以代表兰州的所有。兰州,还有更多攒劲之处。

  跳出甘肃方言语境从字面意思理解“攒劲”,就是积蓄力量。眼下兰州,正憋着这股劲儿。

九连问

  如果从西边进入兰州,站在黄河大桥,远眺兰州石化厂区,能看到一座工业城市的“呼吸”。

  “一五”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机械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均诞生在兰州。

  再向前回溯,洋务运动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创办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清末创立甘肃劝工厂,成为西北轻工业的发端。

  追忆工业往事,细数人才家底,兰州人的眼里有无限荣光,但也难免扼腕叹息。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在甘肃省的经济首位度从曾经的45.4%降至30%;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一度排在第25名,如今徘徊在百名左右。排名低了,速度慢了,动力弱了……转型之痛困扰兰州,兰州之困牵动全省。

  2019年8月,一句“黄河之滨也很美”给了兰州人信心和底气。

  去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强省会行动推进大会,明确提出:重振兰州辉煌,举全省之力把兰州发展搞上去!重塑兰州动能,使兰州成为西部重要的科创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重构兰州格局,形成适应兰州及兰西城市群发展需要的格局。

  几天后,甘肃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强省会政策措施。看家底、扬优势,用大思维、大格局、大手笔盘活各类资源;抓机遇、强信心,用好共建“一带一路”、黄河国家战略、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多重政策利好,立足强省会行动借势发力、借梯登高……

  “如何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何找准把握兰州发展的历史方位?如何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如何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堪当强省会重任的兰州铁军?……”在兰州市领导干部强省会行动专题研讨班上,“兰州九问”引起广泛热议与思考。

  敢于走进矛盾,善于破解难题,还要善作善成;向高处攀、跟强者比、与快者赛,兰州正全面发力,憋着劲儿要成为展示甘肃的“第一窗口”。

  打开这扇窗,先看到黄河。

黄河谣

  2024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地撒在兰州南北两山上,融入冬日黄河的碧波中。整座城市,宛如一幅水墨画。

  兰州,是黄河的杰作。黄河干流在兰州绵延150多公里,其中47公里从兰州主城区穿城而过,形成百里黄河风情线,赋予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底蕴和气质。大河奔流不息,为兰州塑形铸魂。

  2023年,中山桥上如织的游人印证了这座黄河之城的魅力。有网友戏言“一亿游客在兰州,还有三亿在路上”。这当然夸张了,但2023年兰州的游客接待量确实突破历史最高值,接近8700万人次。每个城市的蹿红,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地方。

  “兰州不能只火2023年,还要持续火下去。”旅游淡季来临,兰州市政协副主席、文旅局局长王柠和同事也没闲着,琢磨如何拉长旺季、缩短淡季、火热全季,兰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硬件软件双提升方案”“烟火兰州实施方案”相继出台。

  白天坐羊皮筏子,体验黄河漂流的惊险刺激;晚上乘黄河游轮,细赏两岸灯火水光摇曳。漫步中山桥,品味“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百年沧桑;登临黄河楼,领略“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美;踏黄河步道,在“Citywalk(城市漫步)”中感受幸福河的慢时光;游水墨丹霞,感慨彩色山体的瑰丽雄奇……

  黄河,是兰州的母体。正如屹立于河畔的“黄河母亲”雕塑,一位面容慈祥的母亲怀抱婴儿,寓意大河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兰州也在反哺黄河中成就自己。2023年,兰州的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兰州市黄河文化保护办法》出台,开全国范围内黄河文化保护立法领域之先河。

  每个兰州人心里都有一首黄河谣。

  诗人眼里,兰州是西北大汉,有粗犷的线条、豪迈的性格,是“碳水天堂”,是热气腾腾的牛羊肉,是把酒言欢的快意人生。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支黄河谣……”民谣歌手口中,兰州是故乡的母亲,有温暖的怀抱,有慈祥的面容。兰州人张佺和他的乐队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无伴奏合唱《黄河谣》,现场观众听之动容。

  朴实的诗句与歌谣,像黄河水一样流进人们的心里,触动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

  “没有黄河我活不下。”鼓声起,铃声响,甘肃歌手张尕怂用浓重乡音唱起。

  看到每一条河流,就会想起黄河与故乡的亲人;想念兰州,就会想念这座城市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兰州人为自己喊出一句响亮口号:万里黄河,独宠兰州。

筏子客

  兰州城里,比资源禀赋和工业家底更攒劲的,是人;要交出“兰州九问”的优秀答卷,关键也在人。

  兰州不缺攒劲的人:44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有60万高校师生。黄河两岸,分布着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院三所”为代表的1200多家科研院所,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34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驻甘央企和重点企业。

  兰州也看不上另一类人:“帮子客”。在兰州方言里,攒帮子指鼓起腮帮子吹牛闲侃,攒帮子的人被称为“帮子客”。任何地方都会有“帮子客”,或多或少而已,沉浸在过去辉煌里沾沾自喜,无所作为闲谈干事创业者是非。

  “九问”之后,兰州出招“亮牌考核”。打破传统考核“一锤定音”“年底核算”模式,在每季度末开展一次亮牌:排名领先亮蓝牌、排名靠后亮黄牌、排名倒数亮红牌。这样的环境,让“帮子客”没有立足之地。

  冬日暖阳,洒在“黄河母亲”雕塑上,不远处的码头里,72岁的张德宝手把手地教徒弟们做羊皮胎。10多个羊皮胎扎在木排上,就是羊皮筏子——千百年来,黄河上最重要的水运工具。吃了一辈子“黄河饭”,张德宝是羊皮筏子非遗传承人,被称为“筏子客”。

  以筏为生的张德宝知道百里黄河的每处深浅。古老的羊皮筏子不再承运货物,但承载起了文化。比起“帮子客”,“筏子客”的特质更适合兰州。

  一口羊皮胎,从剥皮脱毛、去脂扎口、灌油扎制,经10道工序,耗时半年而成,是为匠心;只身单桨驾一叶扁舟,起伏漂流于旋涡急浪间,是为勇力;常年盘腿坐于烈日之下,奋楫搏浪于大河之上,是为耐劳;滔滔激流中能识水头、辨水势,行稳致远,是为有能;借皮胎之力成独筏可运人载物,集众筏之力连片成船可行于远道,是为有智。

  现在兰州的干部队伍中,也能感受到“筏子客”的特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信自强的精气神,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的勇气、跳起摸高的志气。凭借这一特质,2023年的兰州啃下不少“硬骨头”。

  中山桥北,白塔山下,曾是兰州最拥堵的路段之一。现在不仅不堵了,在腊月廿三,路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福字帐篷年味满,黄河市集开市了。

  车去哪了?走白塔山隧道。2020年开工的白塔山段交通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施工缓慢,惹得兰州人怨声载道。去年,“边通车边施工”“高峰通车低峰施工”……一套“组合拳”打出来,建设速度提起来。今年年初,工程完工,路畅通了,黄河边的空间也腾出来了。

  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兰州去年啃下来“六大六小”。兰州昔日荣光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重振辉煌也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建设攒劲城,离不开攒劲人。

  几十年前,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兰州,建起一座工业城市,铸就兰州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2023年,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兰州,细品黄河岸边独特韵味;未来,还将有更多攒劲人来到兰州,重塑澎湃激昂的城市动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