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诗里的灯谜
元宵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项经典的民俗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谜,在传统古诗词中也蕴含着很多经典的灯谜。
一、出谜人: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打一自然现象(一字)
谜底:风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二、出谜人:唐·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打一鸟名(二字)
谜底:鹭鸶
鹭鸶是一种白色的水鸟,它的羽毛洁白如雪,纤细的嘴呈现出青玉的色泽。鹭鸶站在溪水中捕食鱼儿。突然受到惊吓,它们展翅飞起,远远地映照在碧绿的山景中。与此同时,一树梨花在晚风中飘落。
三、出谜人:宋·苏轼
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打一果名(二字)
谜底:橄榄
这首打谜诗以橄榄为主题,通过描绘橄榄的味觉体验,写出苏轼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和领悟。诗中描述了橄榄的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苦涩到最后的甘甜,也表达了人生经历中的苦难与甘美并存的哲理。
四、出谜人:宋·王安石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打一字
谜底:门
诗的每一句说的都是门,“阑”里的柬没了是门,“间”里的日没了是门,“闪”里的人没了是门,闷里的心没了是门。
五、出谜人: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打一无机材料(二字)
谜底:石灰
这首打谜诗描写出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也表达出诗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想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的家国情怀。
六、出谜人:明·伯畴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每句一字
谜底:有好酒卖
“一轮明月挂半天”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整首诗,合起来就是“有好酒卖”。
七、出谜人:清·郑板桥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打一生活用具(二字)
谜底:铜壶
打谜诗的第一句郑板桥将铜壶拟人化,壶口、壶身、壶嘴比作它的口腹耳,而小大高正是它们的特点。第二句是烧水时的状态,烧水时铜壶会发出“呜呜呜”的响声,仿佛起了波涛。
八、出谜人:清·曹雪芹
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
——打一玩物
谜底:爆竹
古人认为爆竹能驱妖魔、辟凶邪。爆竹是在卷束的丝织品中加入火药制成,故“束帛”本指爆竹。
九、出谜人: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
谜底:风筝
春季多有东风,最适宜放风筝。游丝原本指的是飘在空中的飞丝,由昆虫吐出,在这首诗中指的是拉住风筝的线。 (本文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2月21日灵台:元宵节灯笼市场走俏
- 2024年01月22日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甘肃省各市州春节和元宵节前后将推出260场主题活动
- 2024年02月21日元宵节不止汤圆,还有这些美食
- 2023年02月05日图书馆里过个文化味浓浓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