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巨龙展雄姿 昂首阔步向未来
——我市着力弘扬长城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这是嘉峪关关城。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摄
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既是印记,更是精髓和灵魂。
徜徉在嘉峪关这座有着“戈壁明珠”美誉的城市,除了遇见雄浑壮观的巍巍长城,还能欣赏美轮美奂的《天下雄关》;无论是长城主题的文创纪念品,还是寓教于乐的“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活动,他们都是嘉峪关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嘉峪关,在文化发展的征程上,不断吸收着古老的中华文脉,并创新发展。近年来,立足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嘉峪关努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基础不断夯实,文化活力不断激发,“天下第一雄关”品牌更加响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实践崭新篇章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夯实责任担当 提升保护水平
西风呼啸,讨赖河奔腾,冬日的嘉峪关寒意渐浓。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顶着凛冽的北风,慢步行走在城墙上,使用无人机和手持式监测设备进行巡查。
“天再冷,每一处墙体也要看仔细,这样才能及时给长城‘治病’。”他们说。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民族自信的底气。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心存敬畏,保护过程中采取科学理念和手段,才能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容走向未来。
近年来,我市长城的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为预防性保护为主。从设置界桩、隔离网,到安装压力计、风速仪,嘉峪关长城也用上了高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监测技术对长城、关堡、烽火台开展三维扫描作业、赋存环境监测等工作,实时监测长城墙体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创建了“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为预防新病害、找出老病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持续加强文物日常保护,我市实施文物平安工程,落实安全责任,加强日常管理,逐级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定期对所辖文物保护点开展日常巡查检查,同时常态化重点监管各文保单位等消防安全重点区域消防隐患排查,严格按照日检、周检、月检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灭火器材的检查和保养,及时对文物保护区域内消防通道进行排查整治,守牢了文物单位的安全红线底线。
弘扬长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登上嘉峪关关城城楼,远眺祁连皑皑白雪,俯瞰关内万顷良田,城楼斗拱飞檐,城墙坚不可摧,城门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牌匾气势磅礴……即使在650余年后的今天,站在历经风吹雨打的城墙边,仍可以想见当年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雄伟的气势穿越历史的沧桑仍然震撼人心。
进入新时代,长城保护被赋予新的内涵。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近年来,我市以“长城文化”为龙头,融合“丝路文化”“魏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读物《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筑城史》《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整理与营建史修缮史研究》《我在嘉峪关修文物》等10余种专著,完成《建设河西走廊长城文化圈,打造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圈》《长城精神研究》《嘉峪关砖壁画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研究》等省级课题10余个,邀请董耀会、毛佩琦、赵现海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高的长城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进一步解读和阐释长城文化,在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举办《长城讲堂》等系列公益性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期,拍摄纪录片《丝路雄关》《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并由韩磊演唱歌曲《梦回嘉峪关》,编排大型广场舞《长城颂》,多角度、全方位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
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为了让文物“开口说话”,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城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通过举办《嘉峪关魏晋壁画砖饮食文化专题展》,利用“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传统节日时间节点,开展流动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普法宣传等各类“四进”社教活动。
为了让长城文化知识入脑入心,我市在10余所学校22个班级中深入推广《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家乡的宝贝》《国家宝藏——驿使图画像砖》等精品社教主题课程进校园活动,其中《小小一块砖·构造一座城》主题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普课程,“赓续长城精神”社教活动被甘肃省社科联评为甘肃省社科普及优秀案例。
文旅融合发展 提升城市美誉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长城+”这篇大文章,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市借助文旅融合的新契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长城作为其中的重要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2023年关城景区共接待游客281.34万人次,同比增长556%,较历史接待人次最高的2019年增长63%。五年来,全年旅游接待3311.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1.01亿元。
2020年我市成功跻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地级市。
好的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先行驱动。《嘉峪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嘉峪关市文化旅游融合创新产业链实施方案》《嘉峪关市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嘉峪关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补贴奖励办法(试行)》……一个个文件出台,见证着我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同时,为推动文旅市场潜能不断释放,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兑现奖补资金2000余万元。累计争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850万元,扶持长城史诗剧《天下雄关》演绎升级,推动方特丝路神画、非遗传承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设计开发3大系列17个主题200余款“嘉有好礼”系列文创产品,推出10余条主题旅游线路,吸引研学游客10余万人次,掀起“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热潮,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推动旅游人数、收入倍增。
展示城市形象 不断彰显魅力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升办会水平、发展节会经济,对于铸就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等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盛大节会,全方位展示城市整体形象。我市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邀请国内知名词曲作家和音乐人为影展创作主题曲《长城长·丝路长》。高效的组织、丰富的活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见证着我市在搭建电影展示交流平台、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拓展文化载体、宣传推介优质资源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新的突破。
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独特戈壁风光,感受“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的雄壮,品尝千年嘉峪关烤肉的美味,体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柔情……2023年7月8日,俞敏洪带领董宇辉、冯冯、杰西、七七等东方甄选团队成员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进行直播推荐,向全国网民及游客推荐嘉峪关旅游。这是我市不断彰显城市文化魅力,促进区域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央媒、行业协会、联盟组织合作,精心策划开展“燃情烤宴”嘉峪关烤肉对话巴西烤肉——跨越重洋的美味情缘文化交流、嘉峪关牵手武汉文旅商贸城际交流等营销推介活动90余场次。深入实施“引客入嘉”战略,丰富宣传营销手段,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组织文旅企业赴大湾区、长三角及山东、河南、新疆等地开展系列宣传推广活动200余场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西北5省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我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未来,我市将立足守住长城文化精神根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10月13日武威市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2023年10月09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中秋国庆假期接待游客29455人次
- 2023年06月13日【陇原印记】探寻陇原大地上的长城
- 2023年06月13日【文旅百科】万里长城十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