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强力扩容 构建智慧交通格局

 2024/02/26/ 09:07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华静 王潇旋

强力扩容 构建智慧交通格局

城市立体交通  胡淼山 摄

蒲建海介绍兰州市交通路网图

吕斌参加国际交通科技年会

肖忠斌审查提交的规划方案

杨凯参加路网规划研究会议

  交通是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的重要脉络和纽带。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其交通网络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繁荣,更是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兰州市交通网络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多层级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目标

  ——访甘肃省交通规划勘查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蒲建海

  围绕交通运输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使命,如何看待兰州市交通网络发展现状与挑战?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甘肃省交通规划勘查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蒲建海。

  蒲建海指出,兰州市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近些年来,兰州市综合交通网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形成了由9条干线铁路,2座机场,5条国家高速公路,4条省级高速、8条普通国道、13条省道、多条县乡公路及城市道路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兰州市路网及出入口分布不均,交通联动性不足,出入境交通不够畅通等问题。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采访过程中,蒲建海建议,兰州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交通状况:一是加快推进G1816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等项目的建设,完善“四向联通”对外大通道,提升通道能力。二是提高兰州市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及榆中生态创新城等周边节点城市高效便捷的交通网,高效支撑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的建设。三是要加大多层次路网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7号线及1号线东西延伸段的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四是要推动路衍经济新业态发展,盘活资源存量、做大产业增量,加快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路衍经济增长“点极带”。

  “路通则盛,路阻则衰。古道新衢,鉴往知来。兰州市应进一步加快构建‘外联内畅、多元立体、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推进强省会行动和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坚强交通支撑。”采访的最后,蒲建海这样说道。

  立足区位优势 构建新型智慧交通发展格局

  ——访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斌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兰州市交通运输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与交通规划工作密不可分。推动兰州市交通运输规划高质量发展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记者采访了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斌,他从学术角度对兰州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及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无论‘西进’‘东出’还是‘北上’‘南下’,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促进兰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兰州市交通运输存在集聚辐射能力不够强、铁路枢纽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枢纽内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顺畅等问题。吕斌建议,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交通网络的改善。以轨道交通3号、7号线及1号线东西延伸段、G1816 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等重点项目的推进为抓手,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交通节点。

  吕斌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交通网络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结合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形地势特点,应注重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部署,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设施应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出行,加快“出行即服务(MaaS)”数字产品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城市。

  当前,我国正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兰州市的交通网络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等措施的实施,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家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兰州市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举措打造兰州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访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院西北分院院长肖忠斌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院西北分院院长肖忠斌对兰州市交通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未来规划建议,对于现状,他谈道:“兰州市按照‘内畅外联、立体多元、绿色智慧’工作思路,着力‘六个交通’,综合立体网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川国际机场已形成面向全国、延至海外的航空网络与强大的货运供给能力;铁路网建设开创新局面,已建成干线铁路9条,其中高铁3条,实现与22个省会城市高铁直达;公路建设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基础、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外通内畅、快速高效、便捷安全的公路网络体系。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以‘东西向为骨干,南北向为辅助’的道路网络格局。居民出行主要以公共交通、步行、私家车为主,常规公交平均步行距离、候车时长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轨道交通客流日益增长,客流强度排名全国第八。”

  对于未来规划建议,肖忠斌说:“首先,市域对外交通方面,要持续强化外联、深化内拓、优化互通,不断厚植兰州通道枢纽优势,推动形成‘中川国际机场’、‘井字型’干线铁路网、‘三环八射高速网’、‘二环十二射普通干线网’的交通发展格局,使兰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全面提升。其次,城市交通方面,以需求分层、路网分级、功能分散为导向,强化路网衔接转换,拓展城市出入通道,构建形成‘三廊五轴’城市路网形态,提升通行和路网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疏通瓶颈路,构建形成快速通达、互联互通、均质出行的‘七横十五纵’城市骨架路网布局,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实现交通畅行。另外,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公交线网功能,优化线网布局;谋划轨道交通线网,强化东西向主城四区联系,服务跨河出行,加强对北山组团覆盖,促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城乡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构建‘六位一体’公共交通发展体系,打造新型公交都市典范城市,多举措打造兰州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努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

  ——访兰州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发展科科长杨凯

  作为兰州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发展科科长,杨凯对兰州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发表建议看法,他说:“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辩证对待挑战和机遇,以强省会行动为重大历史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坚持‘项目为王’,先后打出了‘强枢纽’行动、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项目‘双进’大会战和综合交通大会战等一系列组合拳,一锤一锤钉钉子,一项一项抓落实,北滨河路西延线等一批‘半拉子’工程完工投用,S104沈阿公路等一批畅达路建成通车,中通道高速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项目重启复工,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等一批惠民工程建成运营,极大鼓舞了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的发展信心。”

  杨凯说:“目前我们坚持‘交通强省会、省会强交通’理念,率先发力,奋勇争先,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多元立体、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真正以路网之畅助推经济提速、以枢纽之力赋能发展提效,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目标,全面助力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

  对于具体做法,杨凯谈到以下内容:加快构建以航空枢纽为支点、高速铁路为主干、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的多向联通、高效流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拓展兰州在“大陆桥走廊”“西部陆海走廊”“京藏走廊”的节点交汇功能,推进综合运输骨干通道建设,强化服务保障作用,密切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联动对接,支撑全市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G1816乌玛高速中通道、过境段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和G6京藏高速尹河段、G30连霍高速清忠段、G312沪霍线兰州段等繁忙通道扩容改造,加快构建“三环八射”环兰高速路网结构,2025年闭合内环,2027年贯通中环,2035年建成外环。推动兰州与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城市实现双通道贯通,与省内其他城市快速联通,持续强化都市圈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全省各市州和兰西城市群各城市协同一体发展。因地制宜,加快立体交通布局,向地下、向空中、向水路拓空间、要效益,大力发展地铁、高架单轨、水上公交等非地面公共交通方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客流走廊,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公交为网络、城乡公交为延伸、水上公交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单车为辅助的“六位一体”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提升市民出行服务保障能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王潇旋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