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滴水藏海】山水无声壁上观

 2024/03/12/ 08: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宁璇

  【滴水藏海】

  山水无声壁上观

山林中的动物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宁璇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我国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古今交汇、东西互鉴的时代背景下,越发彰显出璀璨的光辉。

  敦煌艺术经久不衰。在四世纪至十四世纪一千余年的不断营建中,建筑、雕塑、壁画三者共同搭建出融贯中西、立体多维的艺术宝库,并形成深厚、广博的敦煌艺术体系,其中作为主体的壁画更是蔚为壮观,被中外学界美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的艺术形式,传递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山水图像也成为敦煌壁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据相关统计,从北魏至北周的敦煌早期石窟中,含有山水图像的包括北魏的第251窟、第254窟、第257窟及西魏的第249窟和北周的第438窟、第461窟等共计十余个洞窟。在这些早期石窟壁画中,各类山水元素丰富,为我们展现了早期山水图像的形态和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画像砖或墓室壁画与敦煌早期壁画配景山水中的山石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联系。以单体山石造型而论,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延续并发展了汉晋时期的类三角形造型。在山石结构方面,壁画中的山石图像如汉代画像砖中那样层次丰富。在山石外轮廓方面,已经突破了早期山石两侧外轮廓线皆平滑的样式,转变为一侧以直线勾画,而另一侧以抖动的线条表现,通过直线与曲线的呼应来增强山石形态的生气与活力。再从整个洞窟壁画的群山排列组合规律来看,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壁画不同区域画面中的群山造型分别对应着全局装饰与局部装饰两种功用,这两类群山在画面构图中的功效完全不同。

  西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所表现出的面貌焕然一新,莫高窟艺术已经逐渐从浓重的域外风格影响中走出来,呈现出一种既继承前者,又向中原南朝风格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在继承北魏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中原传统文化精华和南朝风格的艺术营养,成为中国佛教美术史上一个富有革新精神的光辉时代。现存西魏时期的敦煌石窟约有11个,其中,在第249窟出现了大量山水图像。这些山水图像内容丰富,精彩绝伦。底部是连绵不绝的山峰,这些山峰用朱砂、石青、赭石、黑、白平涂,再辅以黑白线描勾勒,相互叠压,连续不断。山与山之间还描绘了多种树木,其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树木是以朱砂或赭石双勾树干、树枝,以圈叶法描绘树叶,再以石青点和朱砂点相间画出树叶的外轮廓,较之北魏的树木描绘显得更为复杂生动,与中原地区山水画发展同频。

  敦煌莫高窟至今保存了北周洞窟14个,壁画在一定程度上承接着西魏的余绪而发展。北周后期至隋代前期,壁画中的树木图像整体上开始学习中原汉晋古法中的树木造型画法。北周时期的洞窟壁画发展迅速,山水图像的发展也齐头并进,较之北魏,画法更加灵活多变,山、水、树、云以及山间的花草勾画起来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山的轮廓变化渐多,山石与树木、人物、动物的关系处理得生动自然。此时山水的形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山水、树木、房舍等元素和佛传故事中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形象生动且美不胜收的连环故事画。

  汉代以来,画师们对山峦的表现往往注重装饰性,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高低错落的树木仿佛贴在壁面上。魏晋时期画像砖上的场景画以及早期敦煌壁画中的场景画中的物像多平铺而少穿插、遮挡变化,但经过北朝时期的探索,画家们通过描绘山峦、树木、建筑等物象,表现出一定的层次和纵深。西魏、北周时期,树木图像的类型不断增加,同一种树木图像的形态在绘画中也大大丰富起来,树木的描绘在壁画中越来越有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既反映出山水画创作的进步,同时显示了山水画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敦煌碰撞、交融,在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并催生出敦煌壁画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以斑斓多姿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3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