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千年古镇 丝路新韵——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建设和美乡村的探索实践

 2024/03/13/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朝霞

千年古镇 丝路新韵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建设和美乡村的探索实践

春雪后的河口古镇。 西固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河口古镇城楼。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魏真如

古民居主人张翠霞介绍门窗雕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非遗传承人张振祥制作纱灯。受访者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春雪初霁,走进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宛如走入一幅水墨画—远山白雪皑皑,近水碧波荡漾。依山傍水间,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四街十七巷阡陌纵横,古城楼耸立于主街主轴,古纱灯悬挂在门厅回廊。古韵诗意,充溢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河口,“地居南北之间,为东西咽喉扼塞”,自汉代以来,是联接新疆、青海、西藏与古金城兰州进出的重要门户,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交会贯通的要冲之地,也是黄河上游的古渡口。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践行“三抓三促”行动的有力抓手,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2023年12月被命名为省级和美乡村。河口村也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二批全国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称号。

  “活化”古民居 重焕新生机

  柔和的日光从四合院天顶洒进来,庭院青砖铺地,绿植盆花点缀院落,旧水缸里金鱼游弋,映衬得古民居更加古色古香。古民居造型考究,庄重大气的翘角门楼,精致细腻的木刻窗雕,纹理漂亮,线条流畅;耐磨耐腐蚀的松木建筑,散发着木头的香气。

  “古建筑所有的立柱、横梁、顺檀都是榫卯结构,没有钉一根钉子,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古民居主人张翠霞介绍,“瞧这门板上的雕花,都是房屋建成后雕刻的,十分坚韧,而不是现代工艺的拼贴。”上房的炕墙上,悬挂着四幅瓷板画,胎釉精良雅洁,画面层次分明,是民国时期的旧物件。

  张翠霞的公公张才峰70多岁了,他自记事起已有六七代人在这居住。“这是我们祖上太爷爷用过的桌子。还有这凳子,一位亲戚不知道它的历史年代,勤快地擦拭面上油腻,把上面的漆面与花纹都刷没了,把我的10万元古董擦成了5万元。”张翠霞诙谐地说。

  像这样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在河口村有37处,占地1.25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于2017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是活着的历史,如何通过活化利用,既保留原始风貌,又满足村民居住和发展的需要?

  “作为普通住户,孩子要到城里上学,我们曾经搬出去一段时间,但回家后,发现老宅子变得荒凉而破败。”张翠霞深有体会地说,回来打扫干净,住些时日,房子又恢复了生气。

  河口村完成了《兰州市河口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兰州市河口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已累计投入14.98亿元实施河口古镇恢复建设、黄河木栈道、十里黄河风情线酒吧一条街、华夏文化展演中心、黄河灯展等项目,其中2023年投入3100万元,实施古镇消防、人居环境整治、停车场改造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等项目,村庄焕然一新。

  河口古镇,“新颜”亮相。景观丰富多样,古城楼、古码头遗址、古长城遗址、碑文石刻、张氏祠堂等历史文物别具特色,民居古朴清幽,街道整洁靓丽,以其内在魅力吸引游客接踵而来。

  张翠霞对自家古民居修旧如旧,加固了木建,刷了木油,加强防火,定期换置灭火器和旧电线。并利用古民居发展旅游产业,建成农家乐,打造的“老院子”柴火鸡餐饮,吸引了远近游客。回头客提前预订,让她炖好鸡肉,来后不用再排队。这些年她靠农家乐年纯收入18万元以上,无需外出打工,照顾了老人孩子,又增加了收入。

  说话间,张翠霞忙着招呼游客。来自安宁区的李先生说:“这里距离市区近,半小时车程,我来过四五次,柴火鸡食材新鲜,美味可口。今天雨雪刚停,就带朋友来尝尝。”

  “我们对河口村传统古村落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河口镇党委书记富军说,通过落实省市区和美乡村建设部署,聚焦村庄美,村子美起来;注重产业兴,旅游旺起来;围绕强治理,内涵提起来;坚持润民心,乡风好起来;打造新业态,村民富起来。

  河口村于2014年打造古镇,2016年开始接待游客。“当时举办了‘全牛宴’,用直径2.2米的大锅煮牛肉,当天吸引了3万多游客,将街上小店铺的商品几乎买空了,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河口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鹏介绍,近年来河口村以“一轴两翼多节点”,打造南面古镇核心景区和北面民俗休闲片区,不断拓展古镇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了景区承载能力。

  河口古镇,声名远播。2020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2023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2024年全国“村晚”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分会场在此举办。

  今年春节期间,河口社火闹起来,鼓楼响起爆竹,社火队敲锣打鼓,大嫂们敲起太平鼓,小媳妇扭起秧歌,壮汉们舞龙耍狮子,还有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铁芯子,热闹非凡。社火队里还有两位“春官”,寓意春天到来,他们身穿长袍马褂,足蹬高靴,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里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家家都参与办社火、村晚、灯展等,让城里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村年味,大家忙着接待游客。”张鹏介绍,兰州市及周边游客大量涌来,村里60多户农家乐、25家小吃店和30多家商铺店都爆满了,放假8天时间共接待8万多游客。

  “非遗”传承人 匠心制纱灯

  依托明清古民居建筑,河口村村委会、河口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河口中心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卫生室、西固区图书馆河口古镇分馆等依次分布在仿古建筑门楼里,外观古朴典雅,与古民居村落融为一体。

  走进图书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正在制作古纱灯,以纱做灯面,用木条做骨架,每扇灯面上用工笔画描摹出花鸟人物,展示着黄河古镇的历史文化故事。

  “制作灯面比较耗时费工,先用勾线笔蘸墨勾出画图轮廓,空出部分尽量用淡墨涂抹,然后剔除焦墨,再将空白处涂上鱼胶,晾干后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张振祥介绍,最早用手工纱做灯面,现在用绢代替,如果用仿羊皮作灯面,比较耐用能挂两年时间。

  张振祥说,小时候,纸扎老艺人给他做了一个金鱼灯笼,灯笼头尾可动、活灵活现,让他对手工制灯产生了强烈兴趣。2011年开始,他收集河口历史文化资料,发现了河口古纱灯。由于村民们不知晓,把古纱灯灯面扔弃,将灯具用作鸡笼、兔窝,甚是可惜。

  令人欣慰的是,西街刘家祠堂保留有清代同治年间的两箱古纱灯40多架,东街张世龙家有4个《封神演义》古纱灯。张振祥走访古纱灯制作老人,请教制作技艺,复原制作了43架古纱灯。

  几近失传的河口纱灯,重新焕发绚丽光芒。张振祥复原制作古纱灯时,保留了灯面原有技艺和风格,并利用现代工艺将“中国梦”等元素展现在灯面上。他制作的200架古纱灯,在西固红枣节上展示后,悬挂在河口古镇四条主街上。2020年,他与河口中心学校对接,让“非遗”进校园,与学生一起制作了2020盏古纱灯,悬挂在古镇古城墙遗址周边,红红火火的古纱灯墙,成为网红打卡地。

  守正创新,传承弘扬,让“非遗”古纱灯更具生命力。张振祥给10多位村民传技艺,并经常受邀到兰化二小、兰化四小、兰炼西苑小学、兰州市二十三中学等学校授课,现场教授古纱灯制作。去年,张振祥荣获甘肃省“乡村工匠”称号。

  “孩子们很有灵性,扎制纱灯时,一个个都很来劲,瞧瞧他们制作的猫咪古纱灯很是可爱。”张振祥拿出灯具笑着说。

  夜幕降临,河口村的东南西北四街内张灯结彩,一盏盏古纱灯点亮了,闪映灯面,绚丽多彩。十里八乡来河口观灯的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欢声笑语。

  除了古纱灯,大型灯具闪耀河口。河岸的“黄河女儿”彩灯,造型美观,随着灯光闪烁,“黄河女儿”眨巴着明亮的眼睛;“生命树”彩灯,五彩缤纷,灯光在树冠、树枝、树根间来回流动。这是河口村配合省文旅集团精心打造的“河口耀千年·丝路映万古”主题黄河灯展,持续焕发夜经济活力。

  河口村与西戎文旅公司合作,推出了《记忆盘古》大型激光水舞秀演出;举办了河口古镇特色长桌宴、艺术文化周、网红达人打卡、美食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助推河口古纱灯主题的“非遗文化游”快速崛起,带动度假游、研学游、乡村游协调发展。

  村里还建有西固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4层,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古老的服饰、一个个古朴的农具、泥人像等,让参观者恍若走入历史岁月。“参观游人很多,勾起了老年人的回忆。”讲解员柴欢如数家珍地讲完每一间展馆后,深有感触地说。

  三产带一产 提升幸福感

  漫步河口临河栈道,一株古树映入眼帘,树皮苍劲皱黑,枝干屈曲虬结,枝条纤细摇摆,树下立碑题为“左公柳”。“春天到了,柳枝快发芽了。”张鹏说,老柳树见证着村子的历史。

  河口村整体改善游客进入古镇的体验,开展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种植沙枣树3200余棵,修缮庭院354户,完成365户常住户改院改墙改厨改厕,创建美丽庭院125户,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倍增。

  走进“最美庭院”张和恭家里,这位从林业工作战线上退休的老职工,喜欢侍弄花草,庭院里竹子挺拔,凌霄花树青翠,假山流水,小鸟啼鸣。黄河奇石造型独特,石头上点画了蟋蟀、蝴蝶、小猪等,意趣盎然。厅堂后屋,一本本图书整齐立在书架上,一幅幅字画作品挂于墙上,书香浓郁,翰墨飘香。“天气暖和时,来的游人很多,有研学写书法、画画的,还有品茗喝茶的。”张和恭说。

  旅游旺季,村民自家生产的小白菜、萝卜、辣椒,种植的枣、苹果、梨等,成了游客青睐的果蔬产品;村里的草莓、小番茄等设施农业,成了游客观光休闲的采摘地;村里养殖的生猪、土鸡、家禽等,成了农家乐餐桌上的美味……河口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反哺了农业产业,三产带动一产发展。

  “河口村人均3分地,一家人仅靠三五亩地,没法在一产上有较大突破,但村民们都有古宅和院落,利用古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收入。我们大力宣传推介,你吃的每一口饭,都是村民们每一分钱的收入。”富军坦言。

  河口村引进甘肃采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施明德庄园智能温室大棚改造项目,盘活了闲置土地农业资源100余亩,明德庄园带动户均收益2500元。村里发展生猪、奶牛、家禽养殖等产业,养殖量分别达6500头、1200头、4.6万只,其中源生奶牛养殖场流转河口村土地200亩,去年发放土地流转费10万元。由村集体带头谋划土地流转、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拓展了入股分红、生产经营、租赁资产等方面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万元。

  乡村旅游,激活一池春水。河口村依托河口古镇大景区建设,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智慧农业、采摘体验、餐饮住宿、地方小吃、民俗休闲等新业态,形成农户、企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实现农户收益共享。各类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创业2000余人,2023年总营业收入110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

  身着橘色工作服的村民张梅兰,正在背阴小巷铲雪。她与村里10多位清洁工将街巷打扫得干净整洁,“活轻松着哩,卫生打扫干净了,自己心里很舒坦,游客也喜欢来游玩。”张梅兰仅公益岗位一项月收入2100元,家里基本开销够了。

  乡村旅游助推了乡村治理。河口村设置了1个古镇景区5G基站,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安装应急广播37个、高清摄像头67个、综治信息大屏1块及智能调度系统,建立了覆盖全村的免费Wi-Fi。在旅游旺季,高清摄像头协助管理人员管理。而在平时,数字乡村的建设让村民们尽享智慧生活。

  “我们将探索打造优质民宿、发展规模养殖、深耕农产品加工等旅游项目,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张鹏满怀信心地说。

  青山碧水,黄河古渡口,河口村以山水绘画,用庭院写诗,和美乡村梦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