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为“烟火气”添足“文化味”——天水麻辣烫“吃货节”见闻

 2024/03/21/ 08: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苏家英 彭雯 白永萍

为“烟火气”添足“文化味”

——天水麻辣烫“吃货节”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彭雯 白永萍

  三月春光好。天水古城的街巷里,玉兰花开瓣绽放,一朵朵、一簇簇,映春光、醉游人。

  3月19日,天水麻辣烫“吃货节”翻到了清水篇章。“千山万水·就爱天水”地方特色节目展演清水专场演出活动在天水古城风云广场举办。文创产品、康养产品、农特产品……“吃货节”现场,10余个展位重点宣传推介清水县文化旅游资源,展示“轩辕故里·康养福地”品牌的魅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上午10时许,一支轩辕鼓舞开场,气势宏大,热情待客。随即,独唱节目《好日子》《幸福中国一起走》继续热场,清水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木人摔跤》引来游客阵阵欢笑。

  伴着好戏连连,在天水麻辣滚烫的“烟火气”中,添足“文化味”。我省各地文旅部门紧抓“顶流”,携手同力,让“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品牌绽放光彩。

  “这个展位有40余种展品,有清水县博物馆的特色文创产品,有清水木匠自制的榫卯结构木头玩具,还有当地妇女制作的钩针编织品。”清水县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张丽说,其中最受欢迎的展品是文创产品“孩儿抱福枕”,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磁州窑卧女形瓷枕为原型设计,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花朵、蔬菜、水果、动物……百余种钩针编织品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我带来了村里80多个、全县360多个姐妹制作的钩针编织品。这些钩针编织品卖到了全国许多城市,大家每人每个月能增收1000元到2000多元。”清水县土门镇梁山村妇联主席张小艳说。这些年,张小艳凭借一双巧手,不仅钩出了“世间万象”,更带领家乡的妇女走出了一条新的增收路。

  几十名清水县的医务工作者和当地中医养生馆的工作人员排成一列,每个人身前放置一个小凳,往来游客自主选座坐下,便可以享受来自清水县“康养师”的“宠粉”服务,进行肩颈按摩。“特色中医康养是清水县的亮丽新名片。这次我们总共来了100余人,想让各地游客舒坦、轻松游逛天水,感受清水的康养文化。”清水县陇东卫生院医务工作者贾国茂说。

  大地湾“小祖宗”也“赶来”为天水麻辣烫助力,独特的造型引起游客的关注。“‘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头部左右和后部披发,齐刘海造型,挺鼻小嘴、五官端正,腹部之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配以黑彩纹饰。这件文物1973年出土于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被大家亲切地唤作‘大地湾女神’、大地湾‘小祖宗’。”大地湾博物馆讲解员高转红向游客介绍。

  高转红说,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诠释了古老的大地湾文明,重现了大地湾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此行,大地湾博物馆带来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鱼纹彩陶盆等文物的复刻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是我们专门邀请当地的制陶人,使用红黏土人工烧制而成。另外,还有布偶、挂饰等,总件数4000多件,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来自陇南文县铁楼乡的“池哥昼”表演团队,在天水麻辣烫“吃货节”载歌载舞,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阵阵喝彩和掌声。“‘池哥昼’是遗存于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已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县天池景区讲解员金海兰告诉记者,自己也特意身穿白马人传统服饰来“吃货节”,宣介天池之美、陇南之美、甘肃之美,“陇南文县天池是‘中国四大天池之一’,地质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我们带来了3000张‘文县天池参观券’免费发放,欢迎各地游客来游玩感受。”

  现场的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文创设计展充满青春活力,学生们为天水设计的“天小椒”ID形象吸引游客纷纷前来询问。“这个ID形象结合了天水的人文地理特征,火红色的头发扎着双丸子头,别着辣椒、武山土豆的发饰,衣服花纹借鉴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瓶身花纹。”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汪可鑫介绍,“我们还设计了《天小椒带你游逛天水》宣传手册,附有天水两日游攻略,以及天水部分景区和美食的介绍。”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杨谦说:“我们还带了一些学生制作的掐丝珐琅画,画作主题紧密结合甘肃文旅元素,展示敦煌壁画、麦积山风景等内容。”

  “网友说,‘淄淄’有味,‘滨滨’有礼,‘天天’有心。这几座城市的相继走红,不仅仅是因为烧烤、冻梨、麻辣烫等美食,更与城市整体形象密不可分。这趟旅行,我吃得好、逛得美,舒服到心坎里了!”来自山东淄博的游客杜祥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