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博物】黄河流域珍贵文物撷英

 2024/03/21/ 08: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贾建威

黄河流域珍贵文物撷英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贾建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无数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留下群星闪耀的珍贵文物。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的指导下,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奔流新闻发起“山河逢春 国宝寄意”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融媒联动迎盛会活动,推出了9件珍贵文物,既是对历史上沿黄地区工农业文明和科技成果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向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全面致敬。这些代表不同时期科技、文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最高水平的宝贵文物,不仅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写满了他们的想象,而且代表着所属时代的最高工艺成就,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在当时极大提高了华夏民族的生产效率,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激励和引导着更多的华夏儿女,去探索宇宙、思索未来。

  品味文物背后的故事,解开融古汇今的“新”密码。

  当黄河流域的先祖们,合力抬起一块巨石时,他们不可能会想到,今天中国人自主研发的龙门吊,已经可以吊起2.2万吨的货物,相当于400节高铁车厢的重量。

  古代人们在遥望星空的同时,用他们的智慧思索着深邃的宇宙。他们不会想到,今天,伴随着中国空间站的稳定运行,九天揽月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中国人也有向宇宙更深处探索的实力。

  汉代的人们为了采盐,打出了千米深的盐井,这是了不起的古代智慧。而今天的“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每天可从1500米深的海底,采集9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这就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创新与进取精神。

  每一件文物里呈现出先民们不畏艰苦、辛勤劳作的场景。如今,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彻底改变了劳动的模式,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勤劳朴实。

  古人的生活画面与今天的智慧科技,相互交织碰撞。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时,一幅幅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发展与巨变的画卷也徐徐展开……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唐代宫廷贵族使用的熏香器,整体外观呈圆球状,由外壳、机环和金盂三层结构组成,外壳为银制的上下开合的两个半球,通体镂空葡萄花鸟纹样,内部由内外两层双轴同心圆的机环和中央半球形金盂组成。整个香囊的制作工艺繁多,主体结构使用捶揲工艺,利用金属的柔韧性捶打延展而成,纹饰应用了錾刻和镂空工艺制作,外壳、机环和中央金盂之间采用银制的活铆工艺连接,勾环和链条都以扭丝工艺制作,香囊外壳对称的两侧分别以活轴和子母钩相连接,其设计精妙,做工灵巧,至今令人叹绝。

  香囊最出彩的地方是机环常平架技术,是一种利用球体内两个同心机环与中央焚香盂之间的重力作用,使其在自由转动的时候,始终能保持平衡的机械原理。唐代的香囊丰富多样,这种金属造型的香囊设计更为机巧精致,深受妃后、贵妇们所推崇喜爱,它上承汉代的常平架技术,下延现代陀螺仪万向支架技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手工艺技术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物说新语】镂月裁云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使用的机环常平架技术后来发展成为常平架陀螺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海、航空中。如今,陀螺仪已成为无人机的关键部件。中国作为无人机制造业高地,在无人机应用技术、无人机导航与控制技术、无人机电动能源技术、无人机光学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

  【漆栻盘】

  汉代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2年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这件漆栻盘,直径6厘米,厚1厘米,地盘边长9厘米,木胎,髹深褐色漆。由圆形的天盘和方形的地盘构制而成,天盘位于地盘之上,正中心以竹轴贯联,使天盘可以转动。天盘中阴刻两个同心圆,将其分为三区:内区以竹珠镶嵌北斗七星,星间刻线相连,斗柄中节穿过圆心。中区内隶书阴刻十二月神,外区阴刻篆书二十八宿名。地盘以两个相套的正方形分为三区:内区纳天盘,中区阴刻篆书十天干中的八干(不刻戊己)和十二地支名,外区阴刻篆书二十八宿名。

  天、地盘边缘均刻有许多小圆点作标度,天盘现存刻度150余个,地盘存182个。地盘四角各镶嵌一大竹珠,以表“四维”;由两条平行阴线组成的斜带,平分四个盘角并与天盘相接,以象“八道”。所刻八干,分别代表四方。

  栻盘为占卜日时吉凶的用具。天盘可旋,为天纲;地盘固定,为地辰。旋转天纲而加地之辰,视北斗星斗柄所指,以此占时日,定吉凶。使用栻盘进行占卜,是当时占家常与《周易》卦筮配合使用的正宗占卜形式。这件漆栻盘是国内现存栻盘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为研究古代天文、历法和复原已经失传的天文仪器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物说新语】筑梦天宫

  天地相依,四维八道。北斗七星,二十八宿。这件漆栻盘凝结着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朴素思考与无尽向往。而伴随着天宫空间站的成功运行,中国人不仅实现了九天揽月的梦想,也有了向宇宙深处探索的实力。

  【鎏金铜牛】

  西夏 宁夏博物馆藏

  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西夏陵101号陪葬墓。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整座铜牛造型独特,取跪卧姿势,双角弯曲,双耳椭圆直立,鼻子微微向上翘,眼睛圆睁注视着远方。它颈部的肌肉线条非常清晰、流畅。铜牛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驯之态,神情极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该国宝级文物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许多工艺于一身,真正达到了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

  鎏金铜牛的浇铸采用了传统的外范内模制作技术,并使用金属模具。表面装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金属装饰工艺鎏金技术,这种金属表面的鎏金装饰工艺流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艺。

  【物说新语】岁丰廪实

  这座鎏金铜牛肌肉线条清晰、流畅,目光炯炯,望向前方。就像休息中的老黄牛听到了主人的召唤,准备起身开始劳作。

  随着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机械早已成为田间地头的劳动主力,而物联网技术正在彻底改变着中国传统农业的面貌,使现代农业更具“智慧”。

  【玉柄铁剑】

  西周 河南博物馆藏

  玉柄铁剑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全长34.2厘米,其中剑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剑身经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是由块炼法锻制而成,剑身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应当是被丝织品包裹后放入剑鞘。剑鞘则由牛皮精制而成。这把玉柄铁剑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

  【物说新语】玉龙沉烽

  玉柄铁剑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如蓄势待发的先进战斗机,利刃出鞘,高飞蓝天,守卫中国疆土。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元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香炉整体造型为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体形较大。颈部雕贴三只麒麟,正面有一初方形题记,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共计15字,经考证:“己酉年”是公元1309年,属于元代中期。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釉层较厚,在高温中由于积釉浓淡不一,纵横流淌到器表各处,形成天青、天蓝、灰蓝等不同釉面,再与红褐色的露胎对比,有了铜器般的金属质感。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色彩最丰富、制作最为精湛的钧窑产品。香炉造型浑圆饱满、色彩变化万端,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凝重,充分体现出我国瓷器烧制工匠的非凡技艺,代表着我国古代瓷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物说新语】贸通寰宇

  元朝时期,中国瓷器远销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海外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峰。现今,在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中,中国扮演了比以往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占据了动力电池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份额,动力电池正成为中国智造的重要部分。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这件距今5000多年的古代彩陶作品,制作精致,图案精美,人物形体鲜明,造型和动作既抽象又生动。彩陶盆通高11.3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9.8厘米,细泥制作,唇外侈,略鼓腹,腹部两侧有对称的小钮。口沿内壁为四组双人抬物图案,中间以横竖线条组成的几何图案间隔,形成一周四方连续的纹饰带,绘制于陶盆内侧上部,二人的头部以圆点代表,躯干和四肢以线条描绘。两人相向站立,共同抬起一个硕大的圆形物体,画面简洁而生动,寥寥数笔就将人抬重物时双腿开立、腰背微屈用力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陶盆上精妙的纹饰让它成为我国最早在彩陶上表现原始先民劳作场景的艺术珍品。

  【物说新语】力可拔山

  在这件彩陶盆上,描绘着两人合作奋力抬起重物的模样,这也是我们的先祖在黄河流域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如今,中国制造的“宏海号”龙门吊,起吊能力高达22000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彻底改变了劳动的模式,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勤劳朴实。

  【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 山东博物馆藏

  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可供加热,使用方便,造型生动美观,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充满了创造性的灵感,是新石器时代一件难得的陶器珍品。

  【物说新语】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的红陶兽形壶,不但有人们对动物具体形象的模仿,且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对自然的观察与利用,是先民生活智慧的体现和凝结。

  今天,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延续了这份智慧,并且结合了生物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让仿生机器人成为在某些性能上比自然生物更完善的机械体系。

  【制盐画像砖】

  东汉 四川博物院藏

画像砖拓片

  巴蜀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盐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史载战国时期巴蜀就已开凿盐井、汲卤煮盐。秦在此设盐官,至汉代,四川地区的井盐制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分工细致,工具完备。此画像砖表现了汉代制盐的情景:画面左下角有高耸的井架,架上安置有辘轳,用以转动系在绳索上的吊桶,交替吸卤,高架旁有一卤槽,将卤引入煮盐的釜内,釜下架设有灶,有人正奋力用扇烧起熊熊烈火。

  【物说新语】沧海钓鲸

  东汉时代的四川地区,已经可以从深达千米的盐井中汲卤煮盐,这是了不起的古代技术。而今天的“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每天可从1500米深的海底,采集9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在中国,智慧与力量就是这样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虎形器耳整套陶范】

  东周 山西博物院藏

  20世纪50年代,在侯马市牛村古城址南部和东南部发现了约20万平方米的作坊遗址,以铸铜遗址最为重要,发现了与铸铜作坊有关的房址、水井、灰坑、烘范窑等,基本还原了当时冶铜铸造的生产链,出土陶范10万多块,器类涵盖了已知东周时期晋式铜器的大多数,不少流散的晋式铜器也得以确认。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晋国青铜器也曾精品迭出。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呢?在山西南部发现的侯马铸铜遗址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侯马铸铜遗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铸铜遗址。这组虎形器外范共3件,是保存相对完整成套的外范。它们拼起来,铸造时再加一块内范,把铜液浇入外范和内范之间留出的空隙中,待铜液冷却之后,打碎陶范,就能得到一只可爱的青铜小老虎。简而言之,青铜铸造流程是以陶制模(mú)、以模翻范、以范铸器。我们今天所说的“模范”,正是来源于此。

  青铜时代,铸铜业是科技文化的标志产业,侯马铸铜遗址出土了各类陶范,有礼器范、乐器范、车马器范、兵器范等,完整或能配套的近千件。陶范反映的工艺技术相当先进,展现的纹饰种类,几乎涵盖了东周时期晋式青铜器的全部内容。古朴厚重、美轮美奂的晋式青铜器,或贡送,或赠送,或交流,或交换,它的流通领域涵盖了北方大地。

  【物说新语】轨物范世

  青铜铸造流程是以陶制模、以模翻范、以范铸器,这套精美的陶范向世人展现了东周时期晋式铜器的铸造方法。现今,人们已经不需要用泥土制作“模范”,3D打印技术让人的创造力不再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一片光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