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重推】遇见一条伟大的河流

 2024/03/26/ 09:0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牛庆国

【重推】

遇见一条伟大的河流

  牛庆国

  我为什么要写黄河?因为我热爱黄河,而且爱得那么具体。

  怎样书写这条伟大的河流呢?我只能从一条河与一个人的关系写起,写下一个人对一条河的追寻、奔赴和依赖,写下河流对土地的滋养和土地对河流的恩情。

  我的诗集《哦,黄河》,属于主题创作,从2021年11月到2023年11月,我集中写作了两年时间,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是这两年写的,但事实上,它的写作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从我第一次看到黄河就开始了。大约是1994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兰州,在雁滩看到了泥沙俱下的黄河,人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河。在黄河巨大的震撼之下,我写下了第一首关于黄河的诗,题目叫《好大好大的水》。

  在这之前,我也曾见过几次黄河,但只是坐着汽车从黄河上经过,只能算是与黄河擦肩而过。记得第一次是1978年的夏天,第二次是1982年的秋天,两次经过靖远的黄河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做好与黄河交流的准备。多年后,我写下了《记忆:夜声》《黄河故事》这样追忆性的诗歌。

  在这部作品中,我首先把黄河当水来写,让水回到河流,回到一个人的身体和生活之中。我诗歌中的水,不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那种水,而是生存的需求。熟悉我作品的读者都知道,水在我的诗歌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这和我故乡的自然条件和我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比如《饮驴》《水》等。

  在我心里,一滴水就是一粒种子,一声鸟鸣,甚至是一声春雷。一滴水在奔向树叶、草尖、花瓣和庄稼的籽实的过程,就是奔向生命的过程,就是奔向一条河流的过程,也是从历史奔向现实、奔向未来的过程。面对一条大河,历史的雪花已经融化,“好多人 好多事/黄河都一笑而过”,只有浩浩荡荡的现实,只有大河奔向的远方。我力求在诗歌中呈现给读者一条古老而崭新的黄河。我以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写一个人的黄河故事,写一个人的黄河行走,同时,也写黄河上游那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高贵而庄严的生命。

  在兰州生活的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是生活在一个有水的地方,一个随时都可以去看黄河的城市。当我每次回到乡下,村里人问我在兰州过得怎么样时,我首先说那里有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不缺水。任何时候,想看黄河都能看到。节假日,或者平常的傍晚,我都喜欢去黄河边走走,或者随便在岸边找一块石头坐坐,春夏秋冬都是如此。有时面对黄河想想心事,有时什么都不想。我在《听见黄河》一首中这样写我在兰州的生活:“黄河的水到底有多深 我不知道/住在白银路 只听见城市的喧嚣/和公交车报站的声音/夜深人静 才感觉黄河还在流着/而且穿城而过/后来搬到了自由路/经常有火车的轰鸣把我从午夜惊醒/呼吸波浪起伏/随后的梦也波浪起伏/再搬了房子之后/附近校园里白天飘扬的旗帜/就不断传来河流的声响/有时我会想想 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杏儿岔离黄河有多少路程”。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一有机会,我就沿着黄河行走,断断续续,从三江源一直走到了黄河入海口,可以说,只要能看到黄河的地方我都想去。“每次遇见黄河/风都把我吹出哗啦啦的水声/风以为我就是河的源头”。站在风中的黄河边,心中就会波涛汹涌。

  我同意“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样的观点,但面对黄河,我必须让一些细节抵达整体,《黄河谣》《时光曲》《大地赋》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部诗集在题材上依然没有离开我的农村生活大背景,出发点依然是故乡,情感的中心依然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但这部作品主要写了河流,写了与河流有关的生命体验,从而写了比我的故乡杏儿岔更大的空间,更长久的时间,写了一个用黄河连接起来的更宽广的故乡。

  沿着河流行走,“一路上是河引领着我们前行/现在我们要把河带向远方/我听见河水答应了我们”。当我独坐岸边时,“下巴上长出父亲的胡子/头上飘着母亲的白发”,当我“把一件件往事从头说起/一条河就被感动了”。在黄河流经的土地上,“我所有的想象/只有一个方向”,我看见“台地上的玉米秸秆/在风中欢呼着又一场胜利”。我终于发现:“除了河流 天地间/没有永久的声音/除了爱 这个世界/没有别的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河。遇见黄河的人,都会被黄河呵护。有母亲河的人,永远生机勃勃。我的这些小诗,或许是一朵朵浪花,或许是岸边的一片小草,或许是河流下的一把细沙,但它们都是我对黄河的歌唱。

  (《哦,黄河》,牛庆国著,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