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界】光影为伴 品味甘肃风情

 2024/03/29/ 08: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邂逅绚丽多彩的河西走廊

微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长廊》剧照·疏勒河

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剧照·张掖七彩丹霞

  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这条东西横贯100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纪录片《河西走廊》以编年体的叙述方式,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讲述了从汉代至今,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影片以“使者”为题开篇,张骞、霍去病等历史人物接连登场,由此打开东西方世界交往交流的大门,展开绵延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整部影片将繁杂的学术资料与大量的情景再现相融,“虚实结合”重塑历史、勾连当下,辅以精美的风光摄影和厚重的配乐创作,影片格调大气、恢宏,不仅重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辉煌,更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微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通过走廊的诞生、伟大的连接、伟大的创造三个篇章,从多个角度讲述了是谁创造了河西走廊,阐释了河西走廊又因何而伟大,视角独特新颖,画面美轮美奂,文案精妙绝伦。拍摄团队先后两次赴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张掖七彩丹霞、天梯山石窟等文物遗址和旅游景区取景拍摄,经过精心设计打磨,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

  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内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自然纪录片《祁连山国家公园》专注于自然环境和其中的物种本身以及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关系,朴素地观察和感受生命,记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里雪豹、黑颈鹤、野牦牛和白唇鹿等野生动物生存和成长的故事,全景呈现了祁连山的地理风貌和野生动物资源,反映了祁连山越来越好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野生动物影像与饱含情感的诗意表达。

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剧照·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中段,有一个贯通南北的峰口——扁都口。纪录片《扁都口》以多线索、多人物共同推进的方法为结构主线,着力呈现扁都口的自然景观、险关要隘、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等,用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丰富的情感张力将张掖民乐的历史过往、现实变化和美好愿景连缀了起来,形成充满悬念和视听冲击的收视效果。

  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以嘉峪关为轴心,分别用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叙述方式,聚焦嘉峪关关城的历史命运和跌宕故事,反映关城的复兴和钢城的崛起,正如“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将嘉峪关置身于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突出其第一雄关的壮阔。通过一座关城,观众可以感受它的筋骨、欣赏它的情怀、体会它的深度。

  纪录片《大美肃北》则立足鲜活的生活现场,以影像志的形式,从自然、物产、生态、民族、生活等多维视角,解读当地人民热爱自然、守望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

  品味故事万千的甘肃文物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也在其中。铜奔马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的雷台汉墓,砖砌的墓室里排列着规模壮观的车马仪仗,拥有一支奢华的出行车队。在战马的队列之中,独有这匹马逸群绝尘、迅疾如风。从各个角度看,其造型都堪称完美。身形匀称,姿态矫健,头部微微侧倾,似乎迸发出浑身力量,却又显得闲庭信步。铜奔马口、眼、鼻张开,涂绘朱色鬃毛和尾丝后扬,令人仿佛听见嘶鸣与风啸,唯一支撑身体的马蹄,轻轻踏在翱翔的禽鸟背上,鸟儿惊觉地回首探视,上演了戏剧般的梦幻。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细观这一无与伦比的杰作。

  在纪录片《何以中国》中,通过甘肃悬泉置遗址的汉简,观众可以看到一位叫做啬夫弘的“普通邮局公务员”的日常生活,透过竹简及其连缀的历史片段,也让后世了解这些普通人共同成就的悠远历史。

  纪录片《金城文物》详细挖掘兰州文物的价值和背后故事,全面反映兰州的厚重底蕴与文化温度,生动讲述了鲜活、灿烂的兰州故事。

  (本文编辑综合整理)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