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4/04/09/ 10:27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4月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金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维昌,金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金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殷俊成,金昌市人社局局长胡俊荣,金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世成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金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勇担“金昌要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的使命任务,不断健全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政策体系,认真研究制定印发了《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为使大家对《实施方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金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维昌先生,金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先生,金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殷俊成先生,金昌市人社局局长胡俊荣先生,金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世成先生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朱维昌先生介绍情况。

金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维昌

  朱维昌:  

  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金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下面我就《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2023年,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要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的使命任务,并批复实施《金昌市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政策体系,金昌市坚持以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在学习借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的浙江省“共富工坊”“两进两回”“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医共体”等典型经验,研究制定了《金昌市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

  二、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在加快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体现发展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安定、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三、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的目标

  到2025年,共同富裕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5:1,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到2035年,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制度、财富分配、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区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等机制基本建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发达城市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1左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本世纪中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5以内,人民群众物质更加富足、精神更加富有、生活更加便捷,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四、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的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

  一是统筹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市企融合、产城融合,高质量建设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更高品质“美丽金昌”,实现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提升共同富裕的协调均衡水平。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工资增长、财政统筹、社会救助等制度机制,鼓励劳动者诚信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造、勤劳致富,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计划,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引育留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力提高全体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融合一体化,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共同富裕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多元化收入分配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和财政政策制度,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五是推动人民精神富有富足。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以人为中心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诚信金昌”、“平安金昌”,推进文化建设与文明培育相融互促,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精神文明支撑。

  六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聚焦农业农村这个共同富裕的薄弱区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农村创新发展活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五、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的保障措施

  为扎实推动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创新探索基层党建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提升领导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是强化政策制度创新。加快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政策制度系统性集成,聚焦教育、医疗、社保、托育、养老、城乡居民收入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改革政策措施,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示范带动。

  三是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坚定不移走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条路子”,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2+4”现代化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经济总量,建成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支撑能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消费增长与扩大内需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共同富裕的科技创新动能。

  四是健全推进落实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抓落实机制,成立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坚持高水平市企融合一体化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重大改革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明确责任,实行闭环管理。

  五是构建考评督查体系。坚持激励约束并重,科学设立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研究共同富裕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监测分析,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六是凝聚各方强大合力。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旗帜鲜明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发挥在外金昌籍优秀人才智慧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饱满热情,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团结互助,实现共同富裕。

  主持人:

  感谢朱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请问在《实施方案》中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金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

  陈军:

  谢谢您的提问。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实施方案》坚持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一体、文明创建融合一体,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精神富有富足等目标,加快构建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

  幼有善育方面,建立健全鼓励生育和育儿配套措施,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就近托育服务覆盖城镇小区,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学有优教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学前教育提质行动和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开放大学建设,促进终身教育发展。

  劳有厚得方面,完善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工资增长、财政统筹、社会救助等制度机制,鼓励劳动者诚信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造、勤劳致富,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全体人民收入水平。

  病有良医方面,加快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健全医防融合机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老有颐养方面,分区分级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构建覆盖全面、保障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探索发展“互联网+”虚拟养老院,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住有宜居方面,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一体,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交通、物流、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

  弱有众扶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保障,推广“村居融合”模式,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精神富有富足方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建设与文明培育相融互促,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富足。

  主持人:

  感谢陈主任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请问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方面有哪些特色的做法和惠民政策?

金昌市人社局局长胡俊荣

  胡俊荣:

  谢谢您的提问。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方面将采取以下四方面举措:

  一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打造覆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金昌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求职者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共富车间”“共富工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就近就地灵活稳定就业。健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农村就业创业。

  二是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计划。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坚持开发式帮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增强致富本领,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依靠勤劳、智慧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三是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聚焦“2+4”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和职业标准开发机制,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向产业工人。

  四是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引育留用。建立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院士、专家联系机制,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实施“智汇金昌”“双招双引”等引才行动,持续做好优秀青年人才“储能计划”、“镍都菁英”选培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科技人才进乡村,建立多元化帮扶模式,以“科技兴农”推动共同富裕。

  主持人:

  感谢胡局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低收入群体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没有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金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殷俊成

  殷俊成:

  谢谢您的提问!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金昌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工作中,我们通过“实现一个提高、落实两个精准、发挥三个作用”,构建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履行兜底保障职能。

  实现“一个提高”,就是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人员保障和补助标准。

  落实“两个精准”:一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预警与线下铁脚板摸排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二是精准落实救助政策。分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以及急难社会救助等政策,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精准救助。

  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落实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城乡融合,加快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安全网。二是发挥专项救助部门协同作用。加强与社会救助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教育等方面提供政策帮扶,形成助力低收入群体自身发展的政策合力。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帮扶和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救助需求。

  主持人:

  感谢殷局长的解答,再请一位提问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共同富裕农村是重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我们有哪些抓手?

金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世成

  孙世成:

  谢谢您的提问。聚焦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我们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抓手:

  一是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两条底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管好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守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

  二是兴产业,就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做大做强高品质菜草畜全产业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连乡成片”“县区成带”“集群成链”规模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提升优质农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精深加工、营销配送、品牌创建能力。

  三是增收入,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技能培训服务,建立劳务“培训+输出”机制,立足金川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优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长期务工劳务关系;充分挖掘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潜力,鼓励企业同乡镇、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关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灵活就业,做好大龄农民就业扶持。严格落实农民直接补贴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收入补贴长效机制。

  四是强保障,就是强化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畅通城乡要素流通,鼓励支持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鼓励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共同富裕联合体,创新探索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模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大力推进“甘农贷”、“信易贷”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用好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乡村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资“三农”,加大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

  五是促改革,就是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激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旅游线路,利用闲置农宅发展共享农庄、庭院经济、农家乐等,繁荣农村经济。

  主持人:

  感谢孙局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希望新闻媒体做好政策解读的宣传报道,扩大公众的知晓率,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