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界】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在善与美中追求艺术梦想

 2024/04/10/ 09: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梁波 何升婷

【视界】

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

在善与美中追求艺术梦想

本文配图为《千手千眼》剧照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梁波 何升婷

  2023年6月,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在敦煌大剧院首演。

  台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职人员通力合作,倾情演出,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台下观众眼含热泪、感动不已,掌声久久不息。观众的感动源自动人的故事、精彩的舞蹈,更源自艺术家们排除困难、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艺术精神。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记录下了《千手千眼》创演过程中感人至深的一幕幕精彩场景。

  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讲述了主人公“妙善”换取宝物救治患病的父亲与乡邻的至善至孝的故事。仅半年时间,《千手千眼》在敦煌大剧院驻演百余场,以鲜明的敦煌特色,高超的艺术水准,广受观众的喜爱,成为传播敦煌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舞台艺术精品。而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则围绕剧作的诞生,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艺术家们为“主角”,聚焦演出台前幕后的故事,记录了创作过程中演员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艺术梦想和人生追求。

  纪录片通过《千手千眼》中主角“妙善”的扮演者汪伊美,以及“孔雀”的扮演者魏菁阳,讲述有听力障碍的女孩成长为优秀舞蹈演员的故事,彰显出当代青年的梦想之美、奋斗之美。汪伊美小时候因高烧听力严重受损,当她看到春晚节目《千手观音》时,被舞蹈家们所感动,也坚定了自己的舞蹈梦。无独有偶,同样是因为《千手观音》,魏菁阳的舞蹈之路得以顺利开启,“《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点燃了我的舞蹈梦想,一直到现在。”任何梦想都需要通过奋斗来实现,对于汪伊美、魏菁阳等听障舞蹈演员而言,由于听不到音乐、沟通不畅等原因,想要练好一个舞蹈动作,通常要比普通人多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需要日复一日高强度地排练,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现。正如汪伊美所说:“只要你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简单质朴的话语,透露出不断奋斗成长所蕴藉的坚定与从容。最终,汪伊美、魏菁阳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其他演员一起,站在了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等万众瞩目的文艺表演舞台上,也排演出《千手千眼》这样的艺术精品,实现了自己的舞蹈梦想。

  纪录片通过对《千手千眼》舞剧取材和创排过程的揭示,有力地展现了敦煌文化之美,及其强大的艺术感召力。敦煌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沛的资源和灵感。《千手千眼》即是根据敦煌莫高窟第3窟里面“妙善救父”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融合敦煌壁画元素,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传统民间故事的重新演绎中,使敦煌文化获得了新的艺术表达,显示出敦煌文化宝藏恒久的艺术魅力。剧作执行导演冯青感叹:“来到敦煌以后,被敦煌文化的氛围以及历史厚重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要在敦煌演绎敦煌文化。”莫高窟壁画中,飞天、伎乐天形态优美、舞姿绰约,而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乐谱、舞谱。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舞者们反复琢磨、推敲舞蹈动作细节,才有了舞台上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艺术呈现。汪伊美由衷地说:“虽然我们学了很多敦煌的舞蹈,但是只有来到了敦煌,只有(亲眼)看到了那些敦煌莫高窟壁画,看到那些敦煌人物形象,才能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敦煌’。”

  “心存善爱,残缺也将成就完美”是《千手千眼》剧目的主旨,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们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剧作中“妙善”为了使父亲和乡邻免于病痛之苦,甘于牺牲自我,传递出大爱的力量。同样,纪录片也通过一系列舞台内外感人的细节,生动地诠释了善与美的真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对汪伊美、魏菁阳等青年舞者全心全意地培养;即使音响设备发生故障,伴奏音乐突然中断,但舞蹈演员和手语指挥仍旧默契配合,圆满完成演出任务;还有乐手王琦和歌手朱黎彼此扶持、相互温暖的爱情故事,这些动人的场景无不让人感受到这群特殊文艺工作者,在面对他人、面对舞台、面对生活时对善与美的热烈追求。

  今天,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展示了一群特殊文艺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交出的答卷,那就是无论舞台内外都要心存善爱,努力成就完美。因为对善与美的追求和表达,才是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出发点,是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最为坚实的基础。饱含着善与美的《千手千眼》,必然会走出敦煌、走向世界,感动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