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生活】民俗盛宴 沸腾天水

 2024/04/10/ 09: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薛俱增

民俗盛宴 沸腾天水

  文\薛俱增

  秦风在兹,风雅天水。

  甲辰龙年春天,“天河注水”的天水因为一碗麻辣烫的爆火出圈,惹得四海同胞竞相前来打卡,体验天水麻辣烫如何让味蕾起舞,也探寻八千年文化底蕴的陇原“玉如意”,究竟还隐藏了多少流量密码。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诞生过《诗经·蒹葭》的天水,从古至今都是这么真心待人、实诚待客的。远方的亲人来了,就要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奉上最好的美酒美食,献上最真的灼灼热情。

  龙城天水,也成了这个“闰龙年”狂欢美食节的大舞台。天水各个县区,甘肃各个市州,乃至一些兄弟省区,纷纷拿出非遗民俗绝活,争先恐后轮番上阵接力“宠粉”。天南海北的游客“宝宝”们,不仅愉快品尝了“一碗手擀粉+一盘麻辣菜”的热辣滚烫,尽情享受着“陇上江南”各种特色美食组成的味觉盛宴,同时,每天尽情享受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天水社火闪亮返场

  锣鼓一响,黄金万两。社火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民俗色彩,在民间颇受推崇,只有在春节及重大庆典活动中才会上演。

  年过了,居然二请社火出场,这不是最高规格的“宠粉”吗?

  天水伏羲广场、西关古城、龙城广场、高铁站前广场、麦积山景区广场、二马路……一时都成了民俗表演的分会场。囊括了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社火纷纷亮相,舞龙、舞狮、高抬、腰鼓、跑驴、大脑壳等,锣鼓开道,浩浩荡荡;旱船、夹板、高跷、低跷,马秧歌、高摇伞、火龙等,载歌载舞,热火朝天,惹得游客纷纷拍摄留影。

  在社火行进间及大场表演时,常有集体性的伴唱,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多是一男一女表演,各有曲调,相互对答,诙谐幽默,引得笑语喧腾。

  社火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是“老妖婆”,多是男扮女相,装扮怪异,涂脂抹粉,手里或拿旱烟锅,或捻着麻线,虽七扭八歪,但却与观众热情互动,动作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扮作叫花子的丑角与“老妖婆”前后周旋,打情逗趣,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在天水社火中,高摇伞造型精妙,装饰鲜艳,别具特色。高摇伞平顶圆形,分三层,中为黄罗伞,上为杏黄旗,下为红灯笼。一般由社火头表演,指挥整个社火队伍的行进与变化。随着社火头撑起伞高低快慢的摇曳,尾随其后的秧歌队伍一起歌舞,场面纷繁壮观。到最后,高摇伞挑到场子中央,将社火队伍指挥成一个大圆圈,开始尽情地演唱,有时会出现无数观众齐声高唱的壮观场面,可谓万民同乐。

  在天水本地,好多人都没见过二请社火,许多压箱底的“传世宝贝”都被掏了出来。甚至连高规格的伏羲祭祀乐舞也走上了大街,呈现在万千游客面前。许多本地人戏谑高喊:“天水!你让我感到陌生!”

  秦安蜡花莲花战鼓

秦安蜡花舞

  “天水麻辣烫太香了,香得神仙都下凡吃麻辣烫来了!”秦安县的社火在天水古城一亮相,人山人海一片欢呼。

  扮相庄严的“四大天王”“四海龙王”……纷纷来到了广场,甚至,千里迢迢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也前来助兴。

  作为秦安社火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舞蹈,蜡花舞在民间庆典和舞台上经常出现。由于多在夜间演出,以花灯为道具,内燃蜡烛,故名蜡花舞。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来源于诗词歌赋的吟诵,后来逐渐由歌唱演变为综合性的视听歌舞艺术。在无数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的传承培育下流传至今,日趋精美,广受民众喜爱。1957年还进京参加了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会演。

  早期蜡花舞多由少男扮作少女表演,舞姿优美曼妙,极为抒情。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掌一盏莲花造型或其他花形的花灯,花瓣四簇,花心中空,内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右手持彩绸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步法轻松舒展,动作细腻多变,摇曳灯火间,轻歌曼舞,花灯闪烁,有着梦幻的幻彩效果。伴唱的秦安小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唱词典雅优美,曲调婉转悠扬。明清时期秦安籍著名文人胡缵宗、张思诚、安维峻等都曾参与创作。

  蜡花舞表演常结合舞狮、划旱船等依次进行。夜间社火表演时,锣鼓开道,狮子打场,艄公、彩船、成双成对的蜡花姑娘们紧随其后,队伍浩浩荡荡,观者如潮涌动,灯笼火把,亮如白昼,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蔚为壮观。

  秦安社火中,“莲花战鼓”因为富有力量和精气神而受到追捧。当地民俗文化土壤深厚,许多人擅长打鼓。有位被誉为“莲花鼓王”的小伙子,打鼓动作娴熟,风格狂野,鼓点如疾风骤雨,万马奔腾,打出了凤凰三点头的鼓感,一时圈粉无数。也有专业人士点评:“鼓手专注鼓面,强调节奏变换,引导锣声走向,做到顿挫起伏,有头有尾,像一首诗,叙述着一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武山旋鼓舞捣蒜罐

武山捣蒜罐

  武山旋鼓舞表演者都是孔武有力的男性,动辄上百人,阵容庞大,场面恢宏,充分展露出西北人的勇敢剽悍和威武雄壮。

  旋鼓外形如一面大葵扇,以铁圈为箍,蒙上羊皮鼓面,上绘花纹图案,下有手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鼓鞭用藤条制成,鼓柄端和鼓鞭梢缚有红缨穗。

  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鞭,鼓鞭敲击鼓面,响声雄壮如雷,铁环震动,响声清脆悦耳,边敲边舞,旋转自如。舞蹈动作粗犷,鼓点变化丰富,节奏时而风狂雨骤,雷声大作;时而溪流淙淙,环佩叮咚。红缨穗幻作道道红光,如游蛇飞窜,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舞蹈队形纵横穿插,闪转腾挪,变换有序,如一场铺天盖地的西部雄风,将人卷入遥远的洪荒世纪……

  还没有从旋鼓舞的震撼中回过神来,捣蒜罐表演又开始“炸街”,立马燃爆全场。

  网友“燕子”风趣地说:“一条红被面披到了身上,我和一群游客就被裹进了一支叫做捣蒜罐的队伍。天哪!队伍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似乎整个城市都在一起蹦迪!关键是 我们要去哪里呀?我也不知道!……”

  跟我走吧!这是快乐老家!

  武山捣蒜罐主打一个青春洋溢,热辣火爆。几百人的队伍,个个身披红被面,男女都穿马面裙,猫脸妆,涂油彩,手拿“蒜锤”,踏歌前进。无数根顶着彩色气球的“蒜锤”,随着劲爆的鼓乐上下舞动,场面极其热烈。捣蒜罐者在表演中,趁观众不备,将象征红红火火的“油彩”涂到脸上,惊起阵阵尖叫。观众都跟着扭起来,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甚至连戏妆踩高跷者也都随之踏歌!

  捣蒜罐是武山滩歌一带过年期间独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平安。因其活泼有趣,互动性强,深受年轻人喜爱。

  围观之乐,何如下场起舞。

  “赶紧回家找被面吧!”

  甘谷道情“杠老爷撒福”

甘谷舞狮

  甘谷唢呐一响,天水人都知道是甘谷社火来了。

  甘谷舞狮为北狮,造型酷似真狮,全身是麻织的金色狮毛,舞狮者的裤子、鞋子都会披上毛,看起来惟妙惟肖。北狮表演接近杂耍,扑跌翻滚,跳跃擦痒,活灵活现。狮子常由扮成武士的主人带领,人狮互动演武,场面精彩。

  “杠老爷撒福”,最博人眼球。“杠老爷”丑角打扮,头戴乌纱,身穿官服,怀抱一筐,端坐于十几米长的粗壮杠杆之上,被翘在半空,任性地把框里的宝贝 糖果之类撒向观众,大家争相哄抢,以博彩头。这次撒的,竟是辣椒!当然,是袋装的。

  听道情,舒心情。甘谷道情难得一见。艺人们青袍红巾,手持渔鼓、简板和碰铃,或立或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以一人演唱为主,亦可一唱众和。展演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甘谷道情的“庐山真面”,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道情又称道歌,大约形成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唐代《续仙传》中“蓝采和手持拍板,唱踏歌行乞于市”,就是对这种古老的说唱艺术的具体描写。甘谷道情是目前全国尚在流传的道情之一,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特艺术。

  清水轩辕鼓木人摔跤

清水轩辕鼓

  鼓镲一阵紧似一阵,突然,两个身着武士服饰的蒙古大汉打斗起来,从台下撕打到台上,又推搡着一齐滚落台下……我刚把你按倒摩擦,你滚地翻身跃起,我又被凌空踢翻,使劲挣扎反转,双方互相使绊,反复角力,锁握抱摔,勾踢挤缠,难分难解。正当台上紧张激烈,台下鸦雀无声之时,锣鼓戛然而止,演员猛地一抖长袍,双手抱拳谢幕。现场掌声雷动,观众目瞪口呆 原来是一个人完成了摔跤表演!

  这就是清水木人摔跤。之所以大受欢迎,在于它的独特性与稀有性。据说源于西汉,由汉高祖刘邦率骑兵背负草人击败匈奴演变而来,传入民间,成为傀儡戏的一种表演方式,俗称“抱跤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木人制作最早为稻草,后改为木材,并穿上特制的武士衣帽。由一壮汉弯腰背负,用胳膊表演另一人的腿脚,做出各种摔跤动作以假乱真;并用鼓乐配合动作,或舒缓或急促,营造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清水木人摔跤是甘肃省非遗项目,参加首届全国社火大赛时曾获三等奖。

  伏羲城牌坊前,轩辕鼓也精彩上演。这是清水县一项独具特色的鼓舞节目。依据轩辕黄帝诞生于清水和首创阵战之鼓的传说,以群众性的舞蹈艺术形式,精心创排而成,生动再现了黄帝一统华夏以及“观天”“理地”“治民”的历史功绩,表达天地人和谐共处、永恒发展的精神追求。舞蹈粗犷而奔放,刚健又豪迈,气势雄壮,观者无不深深震撼。

  张家川“花儿与少年”

  张家川县舞龙开场。一赤一金两条巨龙,彩绣辉煌,栩栩如生,飞腾盘旋,煞是好看。张家川舞狮为南狮,色彩艳丽,造型威猛。多表演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情节,以采青最为常见,最为精彩。“青”用生菜,象征生猛、生意兴隆。

  把美食巡游加入社火队伍,让人眼前一亮。身着民族盛装的靓丽姑娘,每人手托一盘,迤逦而行,把张家川的各种美食一一展现在游人面前,色香味美,一目了然。

  最摇人心旌的,还是花儿。

  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是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情真意切,乡土气息浓郁,最能打动人心。

  张家川花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有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以情歌为最多。情歌类花儿大都感情真挚、大胆、热烈,充满诙谐与机智,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生活、渴望真挚爱情的内心世界。生活类的花儿,富于人生哲理,语言率真质朴,乡土气息浓郁。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为内容的其他类花儿,叙事性强,情节生动。

  张家川花儿常用当地的语音、语调无伴奏清唱,多为独唱或对唱,格律、调式有其独特的个性。唱法上真嗓、假嗓灵活运用,颤音较多,且装饰音丰富。唱腔与唱词紧密结合,具有深情、高亢、悠扬的风格特点。唱词不仅能歌唱,也可朗诵,诗味浓厚,简洁凝练,余韵悠长。

  “最美还是张家川,姑娘笑着走过来,笑声醉到大槐山,哎 张家川……”

  结语

  一画开天,天一生水,最美不过《诗经》里的天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湖山林泉,风景优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里物产富饶,瓜果飘香。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女子佳人绝代,肤如凝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男人秦风浩荡,慷慨激昂。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古道热肠,待人挚诚,倾其所有,竭尽所能。这不仅是天水人、也是中华大地上所有伏羲后裔们辈辈相传的待客礼仪。

  最美天水,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不止有麻辣烫这道开胃菜,更有陇上各色小吃和传统大餐。

  不止有美食,更有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止有非遗,更有雄秀兼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不止有美景,更有八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