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甘肃省图自习室:38年的守护与奔赴

 2024/04/29/ 21:58 来源:新甘肃·兰州晨报 记者崔雪茜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崔雪茜

  学习是一场孤独的远行,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自我较量。

  拥有百年历史的甘肃省图书馆,自1986年搬迁至南滨河东路后,这里的自习室全年免费开放已有38年时间。

  就是这样一张张公共文化空间里的书桌,38年来守护着432万人奔赴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预约

  4月17日,距离2024年甘肃省普通高校高职(专科)升本科统一考试还有一周时间。

  早晨7时20分,甘肃省图书馆自习室管理员王晓红进单位大门走到斜坡拐角处,远远看到自习室门前已有不少人、椅子、书包混杂的队伍排在自习室门口。

  即便实行预约制,自习室门口每天仍有不少人在排队,每逢国考、省考、升学考、职业考等考试前,这种场景尤为壮观,有时队伍会排到200米开外的图书馆门口人行道上,只为能坐到“心怡”的座位。

  “以前不知道大家都几点来,我就慢慢试,先8点多来排队结果在最后面,后来7点多来能到队伍中间,但还是占不到好座位,我想着不行要坐到靠里的位置,还得再早一点。”经过多次的尝试,21岁的石嘉璐这天早晨6点半如愿排到了队伍最前面。

  一心想当警察的石嘉璐,为了备考“专升本”考试,今年1月份开始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到省图后把书包放到自习室门口排队才去吃早点,或者干脆边吃早点边看书等开门。通常这个时候,图书馆大院各个角落都有人也在背书、看书等开门。

  “省图原来在通渭路时就有自习室,过去还叫过自修室,只是地方比较小。1986年搬到东区时在一楼专门设立了自习室,2021年西区建成后又搬到了B层。”一直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徐双定回忆说:“当时来自习的人主要是高中生、大学生,馆里还准备了一些考试书籍供大家参考,还有志愿者在辅导学习。”

  爆满

  经过近一小时的整理和打扫,8点20分王晓红打开东区主楼自习室和辅楼会议室的大门,大厅门口负责安检的保安开始查验读者预约码。

  王晓红的办公桌面向读者,坐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自习室的全貌。“每天这个点是‘动静’最大的时候。”望着陆续进来的读者,她介绍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读者都安顿好,维持好秩序,帮着解决一些困难或问题。”

  “2018年开始自习室常常爆满,很多人来晚了没位置,特别是考试前更是‘一座难求’。”徐双定说,为此自习室的开放时间一延再延,目前的开放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

  “今年除夕晚上10点关门时还有19个人在自习。”伴随着徐双定职业生涯的38年时间里,他最深的感受是读者的变化,过去来自习的学生多,最近几年双休或下班后来“充电”和自我提升的在职人员多了起来。

  80后程序员李建恒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最近他几乎每天到自习室来研究项目或写代码。“我需要个地方静下心来做些事情,或者专注起来研究问题,这里的环境、氛围更好,跟这么多人在一起,有种一起奋斗的感觉,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大约20分钟后,这里逐渐安静了下来,自习室的过道甚至是会议室主席台上也已坐满了读者。

  王晓红开玩笑地说:“自习室座位有限,为了尽可能安排更多的人,平时辅楼会议室也向读者开放,除非要开会临时用,感觉会议室变成了临时的。”

  多年来随着读者不断增加,2021年甘肃省图书馆西区建成后,1至7层的借阅区全部向读者开放,可自习的座位数增加到了1700个。

  氛围

  自习室墙上挂着的李白诗作《山中问答》格外显眼,下方排列成行的4人或6人书桌前,坐满了低头学习的读者。

  在一个背对大家的角落里,石嘉璐把复习资料、笔袋、水杯一一摆上书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空间。

  “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每个人都在静静学习,如果我玩手机或干别的事情,那感觉就像考试的时候,大家都在写卷子,别人已经翻面了,你还在答第一题。”她说,只要学习不专注就会感觉格格不入。

  “来上自习的,大多是要参加各种考试的人,大家都很自律,每天安静专注地学习,累了到院子里站会,或趴在桌上休息,不会影响到其他人。”2009年王晓红作为临聘人员在自习室做起了管理员,一干就是15年。

  当年,45岁的她到岗第一天就被眼前的场景打动。“虽然他们像海浪一样,一年又一年、一波又一波地来了又走,但我看到了每个奋斗者努力的样子,他们刻苦的样子很激励我。”

  来自定西市的王文兵,曾在上海从事两年多的景观设计工作,因为惦记着家中的父母,2023年回到老家的他边工作边学习,一次偶然到甘肃省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经历,令他下决心在附近租了房。

  “也尝试在家里学过但效果不好,在这种学习氛围里学习的效率更高一些。而且自习室开放的时间更久一些,每天早上7点预约当天和第二天的号,可以督促自己按时学习。”半年前,王文兵找了一个同样参加“考公”的男生当“学搭子”,开始了两点一线的备考。

  环境

  时间到了下午,四层阅读区西侧落地窗的遮光帘已经放了下来。

  从事金融行业的张先生背着包进来,找了几本金融方面的书,准备做点笔记。“管理好、环境好、卫生好,几任馆长对读者特别细心、周到,从一开始供应热水,到现在有微波炉、储物柜,设置了专门的餐饮区,让大家更安心地在这张书桌前学习。”

  这些年自习室的条件越来越好,尽力满足着读者的需求。“以前一支笔一本书待一天,现在上网课、查资料要用电子产品,在用电上我们就要保障好。”徐双定认为图书馆的功能是尽可能提供各种资源。

  “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在改变,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寻求心灵的滋养,成为了一种享受。”除了书籍资源,徐双定认为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更为可贵,有时甚至是一句贴心的问候。

  “现在的孩子喜欢独处,一些常来的读者渐渐熟悉了,偶尔会找我倾诉或吐槽,有时我只是认真地听,有时也开导几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王晓红挺理解他们:“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能讲出来也是一种放松,只要我说的他们能受用就管用。”

  “实际上,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张书桌,每天跟年轻人待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见证着每个奋斗者努力的样子,也激励着我变得更好。”原本喜欢看书的王晓红说,这份工作不仅让她充实,也影响了她的性格,学会了在矛盾的边缘“踩刹车”。

  回忆

  “那段埋头学习的时光,现在回忆起来是我人生当中心灵最纯净的时候,只要能坐到书桌旁就特别满足。”62岁的罗春湘说。

  因为人到中年、学习刻苦,18年前她曾是自习室读者中标杆式的人物。“当时我在武威市一家国企机关工作,由于企业政策性破产,我离职了。回到兰州后我不甘心就这么闲下来,选择参加兰州大学法律专业本科自学考试。只要一有空就到省图自习室学习,坐在一堆年轻人当中特别突出。”

  在王晓红看来,每一个奋斗在书桌前的人都在努力超越自己。

  “自习室适合备考,读者流动性大,每年成功‘上岸’的人挺多。她当时是那么多人里年纪比较大的,每天准时准点来学习,既辛苦又难得。”王晓红对罗春湘印象深刻:“我到这里工作时,她已经在准备考律师资格证了。”

  断断续续在自习室自学了三四年后,顺利通过考试,罗春湘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拿到本科文凭后,我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打工,虽然是法律专业,但因为没有从业资格,只能干一些杂活。”罗春湘又一次决定考证。

  她说:“当时我已经过了50岁,我什么都不想,也没什么杂念,只知道拼命努力,一门心思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年轻人看我学得那么卖力,都喜欢坐到我周围学习,彼此看着对方那股劲,相互‘打气’。”那时,为了学习方便,罗春湘在单位住了两年时间。

  第一年差4分;第二年下降了,差了十多分;第三年超过20分成功“过关”。54岁,罗春湘如愿成为了一名律师,如今依然在工作。

  习惯

  下午6点,到了阅读区下班时间,王文兵要“转站”到B层自习室,继续学到晚上10点半。“工作过一段之后,再‘回炉’学习感觉挺轻松,忘我的学习让人很充实。”

  作为自习室岗位工作时间最长的管理员,王晓红见证了自习室里许多人的努力。“有的读者从学生时代就来学习,后来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上班了,再后来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学习,除了感觉特别亲切,真心要为他们的努力奋斗点赞。”

  “省图还在通渭路时我就常去看书,当时都是平房,有一间是自习室。”少年时期常泡在少儿馆的张先生,今年已经55岁了。他说:“我现在虽然不用为了考试学习,但到省图书馆看书学习已经成了生活习惯,哪怕心烦的时候来看本书坐一阵子也是好的。”

  法务工作者曹文俊觉得自己不再是20多岁的年轻人,但到图书馆里自习,就像依旧正年轻的奋斗者,这几年图书馆里也有许多中年人,大家依旧沉浸在学习中。“无论能不能考上,我在这里已经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今后无论还来不来自习,一定会坚持终身学习。”

  至今,罗春湘还记得10年前,考取资格证后,她似乎还没有从那种氛围中走出来,时常还在寻找那种感觉。“那天已是10月的天气,我去了趟图书馆,下午太阳特别暖,在自习室门口站了一会,望着远处的夕阳,看着眼前认真学习的人们,感觉生活真美好。”

  离去

  之前白天学习,晚上接零活的王文兵,因为5月的考试临近,最近没有再接零活,奋力做着考前最后的冲刺。“今年我已经26岁了,再参加两次招考,如果还考不上就去离家近的地方找工作,然后定居。”他说。

  汪娟辞去在杭州的工作后,今年准备参加各类公考,她觉得这段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学习经历,无论是对前途的向往,还是到暮年的欢喜,终将成为她努力过的见证。

  今年底王晓红就要离职了,她希望每个来过甘肃省图书馆学习的人,不要忘记那段独自较量的时光。

  面对离去,徐双定感慨地说:“学习是自我的较量,虽苦却也值得。网上不是有句话说‘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这张书桌永远记录着每个人的追梦故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