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打造“陇右唐诗之路”

 2024/04/30/ 08: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钱得运 杨晓霭

打造“陇右唐诗之路”

  钱得运 杨晓霭

  “陇右唐诗之路”与黄河、长城的大美同构,能让沿途风物名胜、关隘要塞、石窟垣壁等古迹重焕光彩,从而形成一条贯通古今的陇上诗歌文旅路线,为向往大漠、辽阔、广远的旅行者提供独特的文旅产品,为全省文旅融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如何发挥独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优势,使甘肃真正走出一条独特的文化建设道路,是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众所周知,在甘肃大地上,汉代张骞“凿空”,打通“西域”,“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而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大唐盛世的诗人们,东往西来,或征戍,或驻守,或任职,或游历,又“踏”出了一条“陇右唐诗之路”。这条诗路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非常值得大力发掘和大力弘扬。

  唐代在陇山以西设置陇右道,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又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时代背景下,大批唐代士人从军陇右、漫游行旅,或歌咏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或抒发理想情怀、家国之思,走出了一条“陇右唐诗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亲历甘肃大地,有诗传世的诗人达数十位之多,比如,卢照邻、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杜甫、李商隐……他们诗中反复歌唱的地方:阳关、玉门、敦煌……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约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这是甘肃加快推动文化旅游的宝贵财富,亟待我们深化研究、充分发掘并弘扬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着力打造和重现“陇右唐诗之路”。“陇右唐诗之路”与黄河、长城的大美同构,能让沿途风物名胜、关隘要塞、石窟垣壁等古迹重焕光彩,从而形成一条贯通古今的陇上诗歌文旅路线,为向往大漠、辽阔、广远的旅行者提供独特的文旅产品,为全省文旅融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打造“陇右唐诗之路”,有助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唐代士人以高昂的热情、理想主义的壮志,从军陇右,漫游行旅,以海涵地负之才力、生花之妙笔,歌咏陇右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抒写理想与情怀、家国之思,事实上形成了广阔而充满神奇异彩的唐诗之路。随着大唐王朝的盛衰变迁,陇右道辖境发生着伸缩变化,但起伏于陇右大地的丝绸之路始终迎来送往,未曾冷落那些不同衣着、不同行程的“主角”。每一个地名,每一个馆驿,每一处风景,均在唐诗中闪烁着瑰丽神奇的光芒,也充满陇右之旅的崇高壮美。将打造“陇右唐诗之路”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够使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唐诗之美,品味传统文化之厚重,让旅途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

  打造“陇右唐诗之路”,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建设。九曲黄河奔腾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品格和科学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沉的行为准则。唐代多位诗人都曾亲往陇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最能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般气势恢宏的千古名句。打造陇右唐诗之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对黄河诗歌的研究,对黄河诗歌文化意蕴、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沿黄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打造“陇右唐诗之路”,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陇右唐诗之路”,是一条志士报国之路,是一条对外开放之路,是一条民族友好之路,是一条山河壮美之路。在这条诗路上,诗人们歌唱了“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的报国壮志,歌唱了“黄沙地里人种田”的太守能政,歌唱了“国使翩翩随旆旌”的大唐气度,歌唱了“羌儿胡雏齐唱歌”的民族友好。也就是在这条诗路上,诗人们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画面,谱写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生气弥漫的“盛唐气象”。更为独特的是,这条“诗路”与“丝路”的互涵同构,使这条诗路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精神价值更为巨大,“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瀚海驼铃,世代传响。这一切不仅是绽放在当今甘肃大地的艺术奇葩,也是陇原儿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