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中国行】博览龙城历史 乐享文化盛宴——“五一”假期天水市博物馆等地热度空前

 2024/05/03/ 22:15 来源:新甘肃 记者于晓明 安东 白永萍

“五一”假期天水市博物馆等地热度空前。本组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安东 白永萍

  “五一”假期,天水旅游持续爆火,客流量不断增加。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往天水,品尝麻辣鲜香的麻辣烫之余,选择走进天水市各类博物馆,品味龙城历史文化,感受文化千年传承。文化体验游逐渐成为天水“五一”假期游的主流。

  打卡博物馆是假期休闲游玩的新风尚。早上九点,天水市秦州区伏羲庙门前,各地游客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通过安检。“孩子来天水最想了解伏羲文化。”来自宝鸡的游客李欣“五一”假期来到天水旅游,参观伏羲庙和天水市博物馆是他们一家三口旅游攻略里的第一项内容。

  “正好假期有空,带着孙子参观伏羲庙、拜谒人文始祖,感受伏羲文化。”70多岁的天水市民谢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夏天她都要和老伴前来拜谒伏羲,参观市博物馆。

  “之前就听说过伏羲,这次实地游玩,想亲身感受伏羲文化。”在宝鸡上初中的15岁张艺程激动地走进天水伏羲庙和天水市博物馆。

  “瞧,这件青铜器造型多奇特。”山西游客张博洋指着战国时期的错银云纹承弓器夸赞,文物采用错银工艺,通体遍布纹样,造型和装饰直观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艺术表现形式。

游客拍照打卡隋唐时期的文物——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以前觉得粟特族很神秘,今天亲眼看见了有关粟特族的文物,很是惊喜。”江苏游客李开心看到隋唐时期的文物——贴金彩绘围屏石榻时说,围屏石榻通过对生活场景等图像的绘画,再现了粟特族的葬俗和文化,精美的文物背后蕴藏着隋唐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记忆。

展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春阳暖照,草木生香。天水伏羲庙庄重典雅,殿前香雾缭绕,院内古柏苍翠。古树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来自山西晋中的游客田钰鑫围绕着一棵800多年的古槐树观赏研究。“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生机勃勃,不可思议呀!” 田钰鑫说,在前面伏羲庙景区沉浸式参观后,再走到后院的博物馆逛展览、赏民俗、知历史,这样馆舍布置安排得很好。

  走进天水市博物馆,仿若置身于古城的悠悠岁月,馆内布展精美,陈列着包括诸多历史时期的青铜、瓷器、拓片等丰富多样的文物。天水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陈列以文化天水为主线,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通过完整的藏品体系,讲述着羲皇故里——天水八千年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进程,展示着八千年文明在天水留下的多彩印迹。

游客放慢脚步、深度参观。

  在天水市博物馆一处文创店,店内各类文创商品前挤满了游客,熙熙攘攘的游客或驻足欣赏,或挑选购买,或倾听工作人员对文创商品的介绍。“五一期间,我们上新了五行袋、龙马形象的冰箱贴和钥匙扣等3款文创产品。目前来看,游客反响较好。” 天水市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值班负责人杨萱慧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天水市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在伏羲庙景区划出专门区域,满足游客喝茶歇息的旅游体验需求。

  据了解,“五一”假期首日,天水市博物馆各文创店的游客数量较往年同期增加了 10% 。今年伏羲大典前,天水市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新款文创雪糕和蛋糕。

  “为迎接‘五一’小长假,天水市博物馆多措并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对参观秩序、讲解服务、景区环境卫生提前做了预案,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建军介绍,伏羲庙景区的日最大承载量为2万人、瞬时承载量2千人,天水市博物馆日最大承载量为1万人、瞬时承载量为1112人。参观人数达到上述限制人数时,将停止线上预约和线下售票,游客只出不进。在景区和博物馆内还增设了文明志愿岗位,为游客提供指引、疏导等服务。同时,天水市博物馆还同天水钱币博物馆合作,在市博物馆第一临展厅举办“方圆之间——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精品钱币展”,展示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下的钱币艺术之美。

  “我对青铜器特别感兴趣,这次能在天水市博物馆看到这么多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很过瘾。”刚刚参观完博物馆的郭先生意犹未尽,没想到天水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这么全面。特别是看到当地特色文物后,我对天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天水市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

  “五一”假期首日,天水市伏羲庙、市博物馆和市民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27000人。其中,伏羲庙11379人,市博物馆13414人,市民俗博物馆4200多人。“今日选择到天水市博物馆参观展览、参与活动、选购文创的游客比五一当天还要多。”张建军说,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天水市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将创历年之最。天水市博物馆正逐渐成为游客来天水旅游的首选之地。

  放慢脚步、深度参观,游客们倾听文物传递的声音,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乐享文化盛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