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⑤
“梦想走廊”荟萃多姿多彩奋斗者
一部河西走廊史,也是一部奋斗史。
丝绸古道,驼铃声声,昔日行者跋涉前行;新时代,高铁、飞机、汽车穿梭往来,多姿多彩的奋斗者荟萃河西走廊,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北边,治沙人以“绿”为墨,写下一行行不懈奋斗的足迹。
“治沙,算我一个!”从40多年前甘肃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主动挺进沙海,到“接力棒”交到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手中,风沙线后退了30公里!
一句承诺,薪火相传。1985年出生的郭玺像前辈们一样:天不亮就起床,植绿、护苗、浇水……
新时代,治沙奋斗者群体愈发壮大。
驱车进入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连片的绿格外喜人。回到家乡民勤县治沙的马俊河,掏空全部积蓄,却只换来一“点”绿。“与黄沙掰手腕,不能单兵作战。”马俊河借助互联网平台,从全国邀请志愿者、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治沙。
如今,6万多人“云端”栽树,种出了“上海林”“杭州林”等236片公益林,面积超过6万亩。
奋斗者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河西走廊筑起了12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侵害。
南边,护山人以“技”为笔,为祁连山迈向常治长效作注。
“管生态的人累一点,生态才会好一点。”为确保一个化工项目“绝对安全”,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建平一连请教了15位业内专家。大家都说“没问题”后,他才放行。
上任以来,“云”上盯、现场看,179个整改点都是啥情况,郭建平心里全有数。
从“人海战术”到“技防优先”,张掖市今年将推动“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升级。“哪怕多出一间小平房,也能第一时间看得清。”郭建平说。
南北生态兴,居中如丝绸的城市绿洲才有含“金”量。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海内外游客旅游热门目的地。“我们嘉峪关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如今,我们要让她声名远播。”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淑敏,13岁时跟着父辈从胶东半岛来到嘉峪关。
航线开到哪里、高铁通到哪里,她就把嘉峪关宣传推介到哪里——“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等多个文旅项目,助力嘉峪关长城由“静态保护”迈向“活态利用”。2023年,嘉峪关关城景区共接待游客281万多人次,较2019年增长63%。
登上嘉峪关关城,体验“穿越”600多年。扮演游击将军的嘉峪关人李森,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关长”。为获取一份文创“关照”,游客们宁愿等候几十分钟,就为听宽额长髯、身披甲胄的“关长”宣告自己能够“通关”。最忙的一天,李森“签发”了600多张“关照”。
为让游客有更佳的沉浸式体验,只有初中学历的李森,熟记了1000多个古地名。游客说出来自哪,他会讲出相应的古地名,并在“关照”上郑重落款。
昔日“关照”实际上已走进历史,今日河西走廊向所有追梦人敞开怀抱。土生土长的“湖北伢”廖国钦就是其中一位。
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廖国钦,是全国第一批食用菌专业硕士。祁连山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让廖国钦在张掖“点燃”菌草梦。
神农公司连续3年销售破亿元,制菌棒每年消耗玉米秆、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4000吨。“我们与河西学院联手成功驯化仙麻菇,今年8月二期投产后,每天将可供鲜品22吨。”廖国钦说,目前正在驯化银丝草菇等。
“一带一路”建设,让河西走廊成为充满希望的热土。梦想滚烫的奋斗者正在铺陈新时代的锦绣丝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0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梦想走廊”荟萃多姿多彩奋斗者(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⑤)
- 2024年05月03日【中央媒体看甘肃】从工业走廊经济带看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④)
- 2024年05月03日【中央媒体看甘肃】舒展绿色生态走廊新时代画卷
- 2024年05月0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文化走廊”散发古老又青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