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比拼技艺 传承匠心——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甘肃获奖选手群像

 2024/05/16/ 08:2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文洁 马国顺

比拼技艺 传承匠心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甘肃获奖选手群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马国顺

  追技能之光、燃青春梦想。

  为期3天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贵州省贵阳市落下帷幕,我省获得1枚银牌和4个优胜奖。

  在全国700多名参赛选手中获得这样的成绩,每个选手的背后都饱含着付出与艰辛、努力与坚持、关心与厚爱。

  孙筱楠是兰州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的一名老师,也是中式面点项目职工组银奖获得者。

  “酥点制作中我选了难度系数最高的松鼠酥制作,比赛需要制作10个松鼠酥,且松鼠的‘身体’和‘尾巴’都要包馅料,还要用蛋液将两部分粘在一起,并且在粘连时不能出任何闪失,难度很大。”

  因为平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训练,她较高水平地完成了此项比赛的制作。

  她告诉记者,赛场和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发生。“比如,包子制作应该是最普通也最容易的,但这次比赛中,包子的制作难度却最大……”孙筱楠解释说,兰州干燥,但比赛时贵阳天天有雨,湿度较大且场馆里温度比较低,因此,在发面时就要提前做出预判、及时调整方案。

  “只有练好基本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在赛场上沉着应对突发情况。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看似简单的细节上下更多功夫,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孙筱楠说。

  训练很枯燥,但白占胜却乐在其中,常常会自己加练到凌晨。

  白占胜是甘肃好好职业培训学校的一名老师,他获得了美发项目职工组比赛的优胜奖。

  确定参赛后的两个月里,白占胜每天苦练美发技术,尤其在最后的集训阶段,每天从早上8点练到深夜。

  “美发是一门手艺活,一定要多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白占胜说。

  比赛前的一次训练中,白占胜不小心被剪刀刺破了右手拇指,只能包着厚厚的纱布,每天坚持训练。

  正式比赛时,考虑到右手拇指包裹纱布会影响发挥,他将纱布换成了创可贴,但创可贴很快沾水脱落。在进行女士盘发时,他必须手指用力拽紧一缕一缕的头发……“当时没有感觉到疼,比赛结束后才感觉到伤口火辣辣的疼。不过,这点儿痛不算啥,赛场上,大家就要一起努力,不能给咱甘肃人丢脸。”白占胜说。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马海霞是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2021年毕业后,她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毅然回到甘肃发展。

  作为育婴项目比赛职工组参赛选手,第一次参加国赛就获得优胜奖,让她更加坚定了传递科学育儿经验的信心。

  “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至6岁儿童,而育婴项目比赛是针对0至3岁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料、护理与早期教育的技能比拼。因为是跨专业参赛,赛前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工作中,我认真研读赛项技术文件,就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与学院的老师们多次交流探讨,同时不断调整备赛计划……”

  马海霞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她说:“和高手交流技术,让我收获满满,我会将这次比赛的经验带回去给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为科学育儿、为乡村振兴助力!”

  分两天、在8小时内完成贵阳特色景区甲秀楼的砖墙砌筑,对砌筑项目学生组参赛选手王嘉树来说,这是一次考验。

  来自金昌技师学院的王嘉树去年代表甘肃省参加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比赛。“当时准备不足,没有经验,只是勉强完成作品……对我的打击特别大,我把自己关在宿舍,几天几夜没出门。”王嘉树回忆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

  这次备赛期间,他两天完成1遍作品,一周完成3遍,周天查找不足、调整训练计划,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提升技能水平……

  从没经验到有经验,王嘉树一路进步,一路成长。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帮他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也让自己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茶艺项目比赛是一场激烈的比拼,也是一场美的展示。

  年轻帅气的王陆在自创茶艺演示比赛中以“抟陶为道 玫瑰余香”为主题,用永登苦水玫瑰、红茶、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陶艺工作室烧制的陶器向大家展示了独特的茶艺方式和浓郁的甘肃地方特色,令人眼前一亮。

  为了练就娴熟的泡茶手法,王陆每天会练习十几个小时。同时,在千百次的拿起和放下之间,磨炼心性,让他变得更加从容淡定。“我希望能够通过茶艺表演形式,让全世界人感受中国茶文化。”王陆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赛场上,选手们各显身手,全面展现了我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新作为、新形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