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万物】
生活在民勤戈壁沙漠中的动物
荒漠沙蜥(赵伟供图)
荒漠麻蜥(赵伟供图)
蒙古兔(包新康供图)
赤狐(赵伟供图)
赵伟
一提到沙漠,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呈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静谧画面,但谈到沙漠动物,许多人都会疑惑,毕竟“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甚至会生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情绪。但民勤绿洲得益于石羊河流域的滋养,在漫天黄沙之间隐藏着无数的生机。
清晨,漫步在沙漠边缘,习习凉风夹杂着些许水汽吹来,让人一时间产生了置身海滩的错觉。此时,沙丘上除了朝阳洒下的金色光芒外,还有一群忙碌的黑色甲虫——漠甲。它们正抓紧这短暂的时光进行狂欢——取食小果白刺的果实,以保证身体的能量和水分需求。有些甲虫也不忘从宝贵的时间中挤出空暇来谈情说爱,传宗接代。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甲虫其实是不同的种类——有的背上是光滑的,有的有纵沟,有的有细碎的突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这场盛宴迅速谢幕,甲虫们各奔东西,在各自选好的位置不停地掘洞。因为它们要赶在地表变得滚烫之前藏起来,这是它们抵御沙漠酷暑的生存之道。当然,也有一些甲虫会抢占他人的胜利果实,抑或直接利用蜥蜴或老鼠废弃的洞穴,毕竟只有将洞挖得足够深才能保证在沙漠中生存下去。片刻之后,沙丘上只留下一条条像拉链一样细碎的脚印,连洞穴的入口也被甲虫小心掩埋起来,一切都恢复到最初状态。
随着地表逐渐升温,民勤沙漠另一种常见动物——荒漠沙蜥开始现身,但它并不急于出洞,而是仅仅将“半圆形”的脑袋探出洞穴,闭目享受这温暖的阳光。这听上去很是惬意,但却危机四伏,因为作为外温动物,沙蜥的生理和神经活性极大程度上依赖外界温度。在经历一夜的黑暗之后,较低的体温让沙蜥的反应速度下降,变得慵懒,此时能否安全及时地让自己暖起来至关重要。随着体温的升高,沙蜥会逐渐将身体探出洞外,很多时候还会在洞口旁边再晒一会,以便在遭遇危机时能够快速逃回洞穴。等到体温达到最佳状态后,沙蜥才会远离洞穴活动。
拥有领地的成年雄性沙蜥首先会登上附近的制高点,高昂着头颅巡视自己的领地。当发现有成年雄性入侵者时,它们便开始轻微卷动、摆动尾巴,表明自己“领主”的身份。如果入侵者漠视领主的警告,领主会反复撑起身体做类似俯卧撑的动作,也会加大尾部动作幅度和频率,甚至会直接武力驱逐入侵者。当然,如果入侵的沙蜥是成年雌性个体,领主也会第一时间冲上去,伏低身体,前爪不断拍地,同时配合尾部的大幅度摆动,显示出一副谄媚的样子。在巡视的同时,沙蜥也会进食,取食那些在地表及植物丛中活动的昆虫。但沙蜥相对而言较少进入白刺丛中活动,因为那里生活着两种不太友好的邻居——密点麻蜥和荒漠麻蜥。
麻蜥与沙蜥很容易区分,前者头部呈三角形,身上的鳞片比较光滑,腿相对较短,而后者头呈半圆形,身上的鳞片比较粗糙,腿相对较长。麻蜥的鳞片排列并不紧密,不同鳞片的基部连接的皮肤是水分散失的主要部位,而沙蜥的鳞片排列致密,不同鳞片间几乎没有间隙,保水能力较强。同时,麻蜥最佳的体温相对较低,而沙蜥的最佳体温相对较高。以上差异也导致了两类蜥蜴在面对沙漠酷暑时采取的策略不同。麻蜥通常仅在白刺丛、柽柳或梭梭等植被盖度较高、荫凉较多的灌丛区域活动,偶尔会快速穿越不同灌丛间的沙地,几乎不在沙地上停留太久,在气温最高的夏季还需要取食白刺果等富含水分的植物浆果来补充水分。相反,沙蜥则更多的在沙地上活动,偶尔会在灌丛的边缘活动,极少会主动进入白刺丛内部,并且仅靠食物中的水分就可以度过酷暑。
在蜥蜴们闹得正欢的时候,另一种行事低调的动物正默默地收集食物,它们是大沙鼠。大沙鼠是一种背部沙黄色,体型较大(体长约15厘米),耳朵很短,在晨昏活动的啮齿类动物。它们性格比较胆怯,在任何活动之前都会挺直身体警戒瞭望。此时收紧前肢,仅用后肢着地,露出白色腹部的大沙鼠憨态可掬,再加上那四处张望的眼神,完全配得上“蠢萌”两个字。但大家不要被大沙鼠的外表所欺骗,它是一种有名的害鼠,主要以梭梭树的枝条为食,尤其是幼嫩的梭梭苗。在早上比较凉爽的时候,大沙鼠会爬到梭梭树上,啃断枝条,然后将其拖回洞里储存起来慢慢享用,它们最多的时候能存储30公斤重的枝条。为此,大沙鼠建设了发达且复杂的地下城堡,不仅配备了卧室、储藏间,甚至还规划有厕所,在地下绵延数十米。为了安全且方便地收集梭梭枝条,大沙鼠的洞穴开口常在梭梭树下,一旦幼嫩枝条被收集完后,它们便通过新的地下隧道去往另一棵梭梭树。因此,当你行走在梭梭林里时,常常会掉入大沙鼠的洞穴“陷阱”里。
当你行走在沙丘之间并努力避免各种陷阱时,总会有一团棕灰色的影子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猛然窜出,在你还怔在原地的时候就消失在了沙丘的背后。它们是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极为机警和敏捷的动物——蒙古兔。蒙古兔的眼睛很大,并且分布在头部的两侧,可以同时获得前、后、两侧和上方接近360度的球形视野范围。然而这种近乎神一般的技能也有弱点。超大视力范围导致蒙古兔双眼看到的影像只有很少重叠的地方,使其立体视觉较差,不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从而在快速奔跑时常因来不及看清前面的物体而撞到树上、墙上。幸好沙漠上缺少大树,不然我们真就有机会“守株待兔”。此外,标志性的长耳朵也是蒙古兔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竖起来,还能像天线一样朝着不同方向随意地灵活转动。然而,在沙漠地区,长长的耳朵还有另外一重功效,就是调节体温。蒙古兔的耳朵布满毛细血管,当它体内的热量过大时便竖立耳朵以散热,否则就会紧贴在脊背上保温。这种哺乳动物身体上的突出部位在炎热地区增大用以散热的现象在许多近缘种中普遍存在,学术上称为阿伦规律。比如相对于北极地区的北极狐,生活在沙漠环境下的沙狐拥有更尖长的嘴,更大的耳朵和更修长的四肢以便散热。
虽然沙狐在甘肃也有分布,但民勤沙漠上更为常见的是赤狐。赤狐的行踪较为隐秘,鲜少能够与人类相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能在沙地上发现它留下的标志性足迹。作为民勤沙漠里的顶级捕食者之一,赤狐与红隼、纵纹腹小鸮、虎鼬等一同默默守护着这片沙漠的平衡。夏天的午后,沙漠地表温度可以达到50摄氏度以上,极端的高温导致午后几个小时内几乎没有动物在地表活动。直到夕阳西下,沙漠上又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3日33年,一位老兵守护万亩青绿——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李照玛的故事
- 2024年05月13日金昌市自然资源局完成测量标志标识牌保护工作
- 2024年05月09日【自然万物】我们身边的珍稀被子植物
- 2024年05月09日看甸山白皮松,开启一次自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