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自然万物】肃南草原上的藏野驴

 2024/05/16/ 09:1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晖

【自然万物】

肃南草原上的藏野驴

藏野驴(本文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拍摄到成群的藏野驴。

  李晖

  近日,在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洪水坝地区,一群摄影爱好者有幸捕捉到了令人震撼的画面——成群的藏野驴在草原上自由活动,数量多达40余头。这些壮硕的野生动物,以其独特的生态行为展现了非凡的魅力。

  它们时而低头觅食,优雅地穿梭于草丛之间,搜寻着各种草本植物;时而扬蹄疾驰,身姿矫健,犹如在草原上刮起了一阵旋风,卷起滚滚烟尘,场面之壮观,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当这些藏野驴发现有人类靠近时,它们迅速警觉,展现出极高的警觉性和逃避本能。它们迅速集结,扬起蹄子,疾驰向戈壁深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种快速而有序的逃避行为,不仅体现了藏野驴群体间的紧密协作,也展示了它们对生存环境的敏锐感知和适应能力。

  藏野驴,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其分布范围主要涵盖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荒漠带。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和珍贵的生态价值,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生态使者”。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藏野驴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种群数量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藏野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保护意义不言而喻。

  藏野驴在野生驴类中独树一帜,是体型最为庞大的一种。在人们普遍印象中,驴往往相较于马和骡子显得体型较小,然而藏野驴却是个例外。它们的身躯高大,四肢肌肉发达,外观特征上除了耳朵和尾巴外,与驴的典型形象相去甚远,反而更接近于马的体态。这种独特的体型特征使得藏野驴在某些地区被俗称为“野马”,凸显了它们与家驴在形态上的显著区别。

  藏野驴具备显著的集群活动习性,这种习性有助于它们在野外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它们所形成的群体规模通常较大,成员数量可以从数头至数十头不等。在夏季或水草丰茂、人迹罕至的栖息地,藏野驴的群体规模往往更为庞大。

  例如,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依夏克帕提湖周边,曾观察到一些大型的藏野驴群体,成员数量甚至达到100头至200头,展现了它们强大的社群凝聚力和生存能力。

  在生存策略上,藏野驴展现出了极高的警觉性和适应力。它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极为敏锐,能够察觉到数百米外的情况。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或威胁,它们会迅速作出反应,扬起蹄子疾驰而去,以躲避天敌或避免与人类等外来因素的冲突。这种高度的警觉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是藏野驴在野外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

  藏野驴展现了一种独特且引人注目的行为习性,即它们倾向于与驶入其栖息地的汽车进行竞速般的“赛跑”。当汽车驶入它们的活动范围时,这些藏野驴首先会带着好奇心观察车辆,随后逐渐靠近。当它们与汽车并行时,会突然加速向前奔跑,仿佛在与汽车进行一场较量。这种竞速行为并非简单的游戏,而是藏野驴展现其领地意识和体能优势的方式。在多数情况下,藏野驴会傲娇地以领先汽车的姿态通过,并继续奔跑一段距离后才停止。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部分司机来说,尝试加速超过藏野驴并非明智之举。长时间的追逐不仅会给藏野驴带来身体上的压力,还可能对其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它们感到不安或焦虑。

  藏野驴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生存者,其适应能力极强。它们能够耐受极端的干旱条件,甚至在数日不饮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生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永久不饮水。

  在干旱季节,当栖息地缺乏露天水源时,藏野驴会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生存策略。它们会选择河湾处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利用前肢不断刨土,直至形成一个半米深的大水坑,从而引出地下水供其饮用。这种行为不仅解决了藏野驴自身的饮水问题,也为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资源。

  当地牧民将这些由藏野驴刨出的水坑亲切地称为“驴井”,充分体现了藏野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价值和智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