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乡村·新聚焦】“八改”改出农村新生活——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八改”工程观察

 2024/05/17/ 08: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思璇

【乡村·新聚焦】

“八改”改出农村新生活

——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八改”工程观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初夏的清晨,滴答的雨声唤醒宁静的乡村。从陈院镇到店村镇,再到鸡峰镇,车子在成县的乡村道路上蜿蜒前行,穿梭在连绵起伏的青山间,烟雨蒙蒙也难掩绿意盎然,回首间道路两侧的花开得正艳。行进在青山绿水之间,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日新月异的乡村特色产业,恬静雅致的乡村幸福生活不断映入眼帘……农村大地处处向“新”而生。

  “干就干成、干就干好。”近年来,成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农增收为目标,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乡风文明不断凝心铸魂为切入点,使得乡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群众幸福生活迈上了新台阶。

  “改”出环境优美农家院落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

  走进陈院镇梁楼村,绿树花草与整洁村落相映成景,一个个温馨的农家小院,一处处新颖的移风易俗文化墙,在雨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朴实自然。

  “左手边的这座院落闲置了好多年,巷道人居环境提升后很快就被租赁出去了,现在用于开办农家乐。”“这棵柿子树有200多年树龄,秋天挂果的时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跟随着陈院镇副镇长李小凤的脚步,一转头来到了村民姚君的家中。

  正在厨房忙活的姚君是陈院镇梁楼村的“八改”示范户。厨房灶台上炖着大盘鸡,撩起门帘的那一刻已是香味四溢。崭新的厨房十分敞亮,白色大理石面板搭配着现代灰色调的橱柜和洗菜盆、进水排水设备、煤气灶、抽油烟机等一应俱全、摆放有序。

  “以前,我们家煮饭就在一张简易的木板上做,切菜时摇摇晃晃,菜饭经常撒落一地。”姚君说。对照标准,村上指导“八改”,户里对地板、房屋顶棚、橱柜、灶台、上下水等进行了改造。

  “做饭不再烟熏火燎,用水排水十分方便。”姚君的感受也是改厨后这里村民们的一致感受。

  从姚君家出来的这条巷子原本是一条总是泥泞的小路,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实施下,巷道得以硬化,实现了水路分离,村民们告别了踩烂泥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以往的村里,谈“厕”色变。要么在房子后面搭个简易草棚茅房,要么是出了家门走一段路,远不说,那气味儿直冲鼻。如今,村里人可是感受了一屋一厕的便捷。

  走进村民吕艳连家中,干湿分离的卫生间设计,厕所的墙面地面都贴着瓷砖,梳妆镜、热水器、洗手池、淋浴花洒、冲水马桶一样不少,还加装了厕所门,干净且整洁。

  “之前在村口挑水,现在自来水又进院又进房;建在屋外几十米的厕所也改建到了自家院中。”说起改造,吕艳连感叹不已。如今,绿植水池、假山盆景点缀着整个院落,房里窗明几净。

  农村垃圾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垃圾去哪里?”位于梁楼村石马坝社陈院镇生活垃圾低温磁化处理站给出了答案。

  绿山掩映中的处理站,丝毫没有难闻的气味。站里小花园内,色彩艳丽的小花,透着花香点缀在绿色草坪中,景致甚美。一辆辆满载着垃圾的清运车辆有序地驶出站内,前往垃圾集中点统一清运。

  工作人员将运来的垃圾,通过前期的简单分拣,去除玻璃、石头、金属等不可处理物质,把余下的塑料制品、纸制品等可碳化、可燃烧的生活垃圾送入热解炉裂解,经过两到三小时低温磁化处理,排放出的合格残渣还可用于农田肥料,处理过程中废气的排放量极小。

  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眼下,正值万物生长的时节。陈院镇梁楼村渔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一片生机盎然。

  3个偌大的鱼池,两三人坐在池塘边,悠闲地垂钓;数百盆多肉千姿百态、肆意生长,令人目不暇接;长廊交叉着数间凉亭,古色古香的小木屋并排而立;“鱼菜共生”种植养殖基地的池水中不时有鱼浮出水面进食;鱼池旁边种植着蔬菜,鱼池的水和菜畦相通,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

  “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而发展的产业已覆盖周边农户,有效带动了村民们增收致富。”李小凤满脸笑意。

  近年来,成县在田园上“绘图”、土地上“绣花”,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鸡峰镇长沟村便是其中之一。

  山林涧谷,云雾缭绕,林壑敛色,清风徐来。漫步在鸡峰镇长沟村的小桥流水间,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前一排排简洁古朴的民宿,伴随着鸡犬相闻,乡野的静谧在当下一刻享受无余。据村里人介绍,每到夏天,这里便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去年,鸡峰镇长沟村作为试点村,实施了农村厕所粪污集中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将厕所污水、畜禽粪污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全面改变了“一家清粪满庄臭”的现象。

  之所以能够发展乡村旅游,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让村庄面貌大幅提升。

  如今,干净明亮、美丽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使得村集体和农民得以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增收的同时,也激发了村民们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质量、扮靓乡村家园、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

  打造和美乡村幸福之家

  看似一个小变化,对村民来说,是能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站在梁楼村焕然一新的幸福苑前,陈院镇副镇长李小凤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骄傲。“曾经的旧村委会和社工站,经过打造后,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幸福家园。”

  梁楼村上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为了让幼有善育,老有颐养,村上整合东西协作项目资金150万元,倾心打造了幸福苑,并实现“一苑三用”。将餐饮住宿功能以较低的租金对外出租,承包企业采取早餐2元、中午和下午餐各4元的模式,每天为该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提供日常饮食,并免费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改造的学习室,由村上联合社工站及志愿者社团开办免费的假日托管班,让留守儿童假日有地去、作业有人教;保留的爱心理发屋、洗衣房则由村上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留守老人理发、换洗衣物、床单被套等。

  “如此一来,盘活了闲置资产,保障了幸福苑的正常运转,也能让企业盈利,每年能为村上挣得2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三方受益。”李小凤说道。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各个村社,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一座座青砖白墙的农家屋舍分布有序……

  漫步在成县店村镇新村,突然被一声亲切的呼唤吸引过去。“来,姑娘,尝尝我熬的炒油茶。”这位热情的村民是村里“八改”示范户王大娘。

  跟着王大娘来到家中后院,炉火上熬煮着油茶和罐罐茶。庭院干净,盆景花卉点缀其间,葡萄架上的藤蔓纵横交错,头顶的遮阳棚让小院中独享一片阴凉。

  “开门见绿色、推窗是景色,住着感觉特别舒服。”说起自家的好风景,王大娘言语间满是喜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