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2024/05/20/ 08:51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 李 惠 岳永舜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记者 李 惠 岳永舜

  “走,去逛夜市!”5月以来,我市“夜经济”持续火热。各个公园、广场、集市上,各式摊位升腾着城市“烟火气”,涌动着消费生机。

  下午7时许,夜幕还没落下,甘州区明清街上就已热闹非凡,市民不约而同来这逛小巷、品美食。明清街以古建筑风格为特色,青石板路、雕花窗棂、飞檐翘角,每一处都透出浓厚的古典气息。街道两旁摊位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实用的日常用品,应有尽有。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吃摊,烤串、臭豆腐、糖葫芦、煎饼果子……各种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老板,来一份海鲜小炒!”“好嘞,您稍等!”在张掖老街、甘泉公园入口处,一家炒海鲜的摊位前围满了食客。老板手法娴熟地翻动着锅中的各种海鲜,独特的香味在空中弥漫开来,任谁都想坐下来品尝一番。“这条街上的小吃太多了,每次和朋友过来都能发现新的美食。”河西学院学生李彦卿说。

  食品安全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我每天都去菜场采购新鲜食材,早晚都要彻底打扫摊位卫生,保障每一口食物都是新鲜健康安全的,让顾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商户孙小雯高兴地说,现在夜市越来越热闹了,生意也越来越好,收入增加了一倍。

  多元化的夜间经济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还带动了一部分群众就业增收。卖鲜榨果汁的商户巨正云过去几年都是到处打工来补贴生活,现在白天做一些零散工作,晚上就在夜市上卖果汁,生活稳定了不少。“夜经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也让我们这些小吃摊主通过夜市平台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巨正云说。

  晚上8点半,明清街上一场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巡游演出开始了。巡游队伍中,唐僧师徒四人身着华丽的戏服,沿着街道行进,让市民和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买到廉价好物,还能看到各种歌舞和戏剧表演,果然不虚此行。”外地游客李欣蕊说。

  如今的张掖老街、明清街,正通过探索“夜游+美食+文化”路径,走出一条特色文旅之路,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街区现有固定商户及档口200余家、流动摊位150余户,打造了集特色餐饮、文创特产、休闲娱乐、地方小吃、百货购物等于一体的多业态夜游区,不仅有年轻人喜欢的烟火美味、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更有各类文化戏剧表演,丰富了群众的夜生活。”张掖金房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王振鹏说。

  5月以来,该公司不断完善张掖老街、明清街夜市软硬件设施,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游”等多元消费场景,举办特色美食节、啤酒“嗨喝”、汉服体验等各类特色活动,助力张掖“夜经济”持续升温,街区日接待客流量达2万人次以上。“我们将不断优化街区夜间消费场景,加强街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为推动张掖‘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王振鹏表示。

  除张掖老街、明清街夜市外,南湖夜市和网红桥夜市也在今年5月火热开街。“抬头是水天一色,俯首是人间烟火”,正是南湖夜市如今的写照。“我们依托中央文化公园周边开阔的场地和公园自带的休闲属性‘加持’,打造了‘逛夜市’和‘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兼具的南湖夜市和网红桥夜市,希望让游客在欣赏夜景的同时,品尝张掖特色美食,感受张掖多样的夜市文化。”张掖市六乐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中央文化公园负责人赵龙介绍。

  在夜市热闹的氛围中,各类人群汇聚一堂。年轻的情侣手挽手漫步人群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长们带着孩子穿梭在摊位间,享受着难得的亲子时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皓月桥下,围坐在摊位前,如同李白“举杯邀月”般与同伴畅饮,畅谈人生理想。与此同时,一场精彩的音乐喷泉表演正在进行。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的水柱不断变换着形状,时而如细丝般轻柔飘逸,时而如瀑布般汹涌澎湃,五光十色的灯光照射在水柱上,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光影。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妙的瞬间。

  “这里真是太美了!”游客唐发东激动地对同伴说,“在夜市上看音乐喷泉感觉真的不一般啊。”他的同伴点头附和:“是啊,这里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真是一个值得一来的地方。”

  为给游客提供极致的夜游体验,让张掖“烟火气”更旺,南湖夜市和网红桥夜市增加保安和保洁20余人,新建可容纳400余辆车的临时停车场,同时设置人行专用通道,让游客逛夜市和休闲散步两不误。“南湖夜市每天的人流量基本能达1万人以上,回头客还很多。我们吸纳了50余家商户,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家商户都有不同特色的小吃,很多市民游客都是慕名而来。”南湖夜市负责人陆云飞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