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赓续中华文脉 甘肃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05/21/ 10: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梓懿

莫高窟第45窟。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浓缩着时间厚重,承载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博物馆,是一扇窗口,凝练着历史文明,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甘肃,这柄坐落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的玉如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历史格外厚爱这片土地——从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肇启华夏文明曙光,到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周秦崛起,古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回响的英雄传说……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年以来,甘肃文博事业惊喜频出:礼县四角平遗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甘肃2项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奖;6所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甘肃在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全力助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天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以物观史 让文明传承发扬

  打开一座城的方式是什么?

  “去博物馆”已然成为当下众多游客的首要选择。

  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与历史对话的最好途径。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现场揭晓。其中,由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展出的“简述中国”荣获精品奖。

简牍博物馆。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简牍大省,甘肃百余年间已有30多批次8万多枚历代简牍出土。这些珍贵的简牍,是甘肃省独特的文化标识,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彰显着文明的魅力。

  置身于甘肃简牍博物馆,一片片简牍将观众带回千年时空,一幕幕边塞生活情景跃然简上。丝路古道的峥嵘岁月和万千故事便徐徐展开于眼前……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作为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有藏品50129件(组),包括从秦代至魏晋时期的简牍近4万枚,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万余件。

  “这里是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窗口,又一个平台。它让深藏在研究所的简牍文献,走进大众视野。”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道。

  然而,想要传承发扬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依托于人们对文物的主动靠近与追寻,更在于缩短“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遗产”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

敦煌研究院的“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台湾高雄开展。

  作为甘肃荣获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并蒂花”之一:敦煌研究院的“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入选十大博物馆国际港澳台合作奖。

  佛教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初,“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展。展览复制敦煌莫高窟洞窟2座、中心塔柱1座,文物、临本、多媒体影片等共120余件(套),多方位展示敦煌石窟艺术,讲述敦煌石窟营建与发展历史,展现佛教艺术特色和世俗生活百态。

  本次展览让广大台湾同胞重温丝绸之路的永恒魅力,体味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的持久生命力,感受两岸交流中的中华历史之音、文化之美和同胞之谊。

现场体验敦煌文化项目。

  以物观史,博物致知。在一幅幅古迹、一件件实物、一页页典籍的映照下,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凝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生命力在唤醒。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守好用好历史遗产,让灿烂的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文物保护 让历史继续书写

  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延续与发展?

  将目光探向源头,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日前,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素有“秦人故里”之称的礼县,一瞬间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从不起眼的平坦“山头”,到始皇帝西巡准备的宗庙祭祀场所。四角坪遗址历经四年发掘,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

  它是国内罕见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群,是秦帝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完善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四角坪遗址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四角坪遗址考古发掘是早期秦文化项目的延续。2004年,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了解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并组建了联合考古队,截至目前已经20周年。

  历史从未消逝,只是交错在不同的时空里,静静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区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我省强化文物保护传承利用——

  2月22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把甘肃建设成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示范区、传承发展的创新区。要深入实施文物保护提质行动,着力守护中华文化根脉。

  5月10日,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在嘉峪关市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也是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

  持续扎实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我省开展人类起源与演化、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与传播、国家起源与发展、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系列重大考古工作,在探源揭本、以史鉴今上实现更大突破。

  截至目前,甘肃已经有甘肃敦煌市汉悬泉置遗址、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项目、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发掘项目、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等7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些星散在广阔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文物,凝聚着先民的智慧,见证着悠久古老的文明。它们穿过尘土与时间的缝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数字文博 让过去拥有未来

  “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近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二楼丝绸之路文明展中,讲解员正在讲述着一尊战国时期的鼎形铜灯。

  一旁的文物展示柜上,动画演绎重现着当时的使用场景。来往的观众被深深吸引,静态的文物不再只是陈列,而是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演示,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呈现。

  “这个动画演示采用了透明屏幕技术,基于文物三维数据制作的动画,这种透明液晶触摸新型展示方式,是国内首次使用的LED冷光源OLED透明液晶触摸膜展柜技术。”甘肃省博物馆数字化部主任李延强介绍,这种全国首创虚实融合展示技术,目前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效仿使用。

  文博事业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平台,正肩负起传承博大精深文化的使命。

  而高质量发展必须伴随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让历史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观众眼前;构建在线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平台,让人们在无须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下,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从而见证文化的华章。

  近年来,甘肃在推动文博事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5月18日,甘肃简牍博物馆发布《边塞人家》《简述丝路》两套线上数字展览,加之此前先行上线的《简牍时代》《书于简帛》两套线上数字展览,甘肃简牍博物馆线上数字展览全面上线,让观众足不出户在方寸简牍间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多件(套),通过数字化展示,文物的“出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该馆利用大量数字资源成功打造文物数字化展览,如“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化展览,已赴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地展出,累计参观量近10万人次;

  同时,甘肃不仅在数字化展示上下足了功夫,还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通过3D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对历史建筑和古老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修复,大大提高了保护效率,降低了对文物的操作干扰和损坏风险。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生动再现了敦煌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上线一周内就有超过1400万用户进入小程序体验。

  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需要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为文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