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中国行】文脉悠悠流芳年——嘉峪石砚厚文精工气韵足

 2024/05/31/ 09:37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杨亮 曹志明 徐本钰

【文化中国行】

文脉悠悠流芳年

——嘉峪石砚厚文精工气韵足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曹志明 徐本钰

  在甘肃省博物馆,一方彭泽墓中出土的古琴形单砚的背面,清晰地镌刻着“嘉峪石砚”四字铭文,从彭泽生平推算,“嘉峪石砚”存世已500余年,足见其历史渊源。

  见到记者,“嘉峪石砚”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嘉峪石砚”公司创始人刘宗学开宗明义:“铭文,文化遗产价值精髓的‘历史铁证’、文化传承创新的‘史实依托’,鲜明地标刻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历史深度和文明气韵。”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回望历史,早在1600多年前,位于河西走廊中段黑山上的岩石即被人们制砚磨墨,史书记载颇为翔实。

  刘宗学拿出《肃州志》念道:“嘉峪山石砚相仿于栗亭砚,其石出于嘉峪山,俗称‘地溜石’,有显著特色,质地润泽,既不费墨,又不费笔……”

  由史管窥,嘉峪石砚浑厚的“先天气质”,再赋予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神韵自然绵厚可人。

  “历史上,嘉峪石砚曾被书画家和文人学士推崇备至。”刘学宗颇为自信地说,嘉峪石砚坚实细腻的材质,极易磨出颗粒细润、便于与水融合无间的墨色,对文人雅士凸显笔下神韵、展现精微深功颇具助力。

  然而,唐宋之后,随着洮河砚、端砚、歙砚、鲁柘澄泥砚等石砚的崛起,嘉峪石砚随之式微,产量也随之大减,但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

  “嘉峪石砚,是唯一镌刻有铭文的石砚,这是石砚重放异彩的深厚底蕴和价值之基。”刘宗学说,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可水往哪里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密不可分。

  “嘉峪石砚,千年流变的文化积淀,孕育的何止是一方砚石,它在更深远的历史行进中,已与地域文化、嘉峪风骨融为一体,成为托举地方文化文明的一柱根脉。”刘宗学话语铿锵。

  文化不能断流,文明不能失传。从1997年走进黑山寻找嘉峪石砚优质原料,到2002年批量制作石砚,再到2005年研制嘉峪石砚精品,刘宗学一路向前、一路深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刘宗学说,只有立足嘉峪石砚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厚沃土,才能真正萃取出嘉峪石砚的精华、陶冶出嘉峪石砚的真性情。

  把嘉峪石砚的制作融入嘉峪关别具风格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景观之中,让嘉峪石砚与天下第一雄关、大漠无限风光、魏晋墓地下画廊等元素交融交汇,刘宗学着实下了一番硬功夫。

  2016年9月21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盛大开幕。刘宗学携“丝路盛砚”组合砚参会,一举惊艳盛会,受到中外宾朋的高度认可和热情赞誉。

  “丝路盛砚”组合砚,由30方石砚组合而成,总长15米,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到西域,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历史建筑、人文景观、文化交流的奇绝与神韵。

  “14人,组成专班,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精雕细刻,全景呈现古丝绸之路沿线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刘宗学说,读懂了这套嘉峪组合石砚展示的“丝路盛砚”,便可读懂古丝绸之路中国(甘肃)段的泱泱不凡。

  “盛世长安、人文天水、毓秀平凉、吉祥庆阳、魅力白银、绿色定西、秀美陇南、美丽甘南、多彩临夏、金城兰州、印象武威、镍都金昌、金张掖、醉美酒泉、嘉峪雄关、草圣故里、敦煌盛景、大梦敦煌、两关雄峙、西域风情、汉武雄风、凿空之旅、名震西域、天马东来、丝绸西去、文化交融、丝路使者、友好往来……”“丝路盛砚”组合砚的斑斑精华,鲜明地熔铸进中华民族文明长河的波澜行程之中。

  “刻画世间万象,谱写丝路新篇,蔚为壮观,这组石砚精品将存之于世,成为石砚史上的精品力作。”这是刘宗学在成砚之时对组合砚的至高赞誉。

  回望,望向历史的深处,望向泱泱文脉、九州精华,嘉峪石砚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气节、风骨更见功底。

  “文化传承,守正是‘根’、创新是‘魂’。”刘宗学说,创新发展是嘉峪石砚“延年益寿”的不二法门,必须让嘉峪石砚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高度契合,实现精神源流的贯通嫁接和完美附着,由此嘉峪石砚的生命力才会绵延流长。

  27年风华岁月,27年孜孜不倦。刘宗学说:“27年来,我就干这么一件事,一直与石头和文化打交道,希望能将戈壁大漠独特的石头文化传承下去。”

  文脉一华章。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更在于文化经济的互融共促。

  “从手艺成就精品,到工匠成就艺术。精品和艺术的差距就在‘美感’上面。”刘宗学说,只有把嘉峪石砚做得越来越美,文化名片才会实现经济品牌的转换推演。同样,当经济为文化注入动能之时,文化深层的意蕴才会被激发出来,成为“潮品”。

  在刘宗学看来,在更广阔的地域文化空间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将之赋予嘉峪石砚的制作工艺之中,实现产品全链条式的研发、塑形、精雕、打磨、抛光、上市、营销,嘉峪石砚才会更好地走出家门、声名远播。

  “文化不是标准商品,实现嘉峪石砚的破局出圈,需要大家‘一起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刘宗学表示,嘉峪石砚经过两代人的迭代升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贵在打造全链条、全周期的“产学研用”“一条龙”服务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依托现代科技赋能,实现高品质嘉峪石砚产业化生产,把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嘉峪关故事讲给中外游客听,让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嘉峪石砚的辉煌明天将不再是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