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古代风湿药方还能用?《简牍探中华》探秘武威汉简

 2024/06/02/ 12:3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王杖”是政府授予年七十以上长者的官方凭证,类似今天的老年优待证。又被称为“鸠杖”的它,为什么以鸠鸟的形象作为杖首?持杖老人可以享有哪些优待?6月2日20:00档,《简牍探中华》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重现甘肃武威汉简中的故事场景,从礼学传承、尊老制度、医学发展三个方面,展示两汉之际河西地区的历史风貌。

鸠杖是汉代的“老年优待证”

治疗风湿病的药方千年后还有效

  为彰显汉代“武功军威”而得名的甘肃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亦是当时的贸易集散中心。历史上不少学者和名门望族迁居至此,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1959年以来,600余枚武威汉简陆续出土,还原了河西地区文化交流、社会安定的风貌。保存完好的《仪礼》简为什么出现在武威?王杖简、医药简会解开怎样的历史谜团?这些疑问都将在本期《简牍探中华》中寻到答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二字深深浸润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武威磨咀子汉墓群出土的《仪礼》简保存完整、墨迹如新,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抄本,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仪传统提供第一手资料。节目访谈现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将结合成语“一体同心”,阐述《仪礼》简传递出的思想观念和礼仪习俗。

  同样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群的王杖简则帮助后人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汉代尊老、养老制度。王杖,又称“鸠杖”,是汉代政府授予年七十以上长者的官方凭证,持杖老人可以享受多种优待,王杖简中就有“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的记载。对于杖首的鸠鸟形象,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解答道:“老人容易咳呛,而鸠鸟吃食不噎,另外古代‘鸠’和‘九’近音,象征长寿,这两种解释都代表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美好祝福。”

  蕴含丰富医学资源的武威汉简医药简记录了“治伤寒逐风方”“治目痛方”等三十余则精妙方剂,其中“治伤寒逐风方”是中国古代早期治疗风湿病的罕见药方。在《简牍探中华》节目中,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甘肃省中医专家张延昌、苏小军将分享发布这一古老药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据介绍,该研究发现以现代科研手段实证了武威汉简医药简“治伤寒逐风方”的科学内涵,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全新单元剧形式

揭秘千年前的河西往事

  武威汉简《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出土于不同的墓葬之中,《简牍探中华》基于此,将首次采用单元剧的形式,通过三个主题鲜明的故事,一步步探知浓缩在武威汉简笔墨间的河西历史。教授《仪礼》的文学官、获赐王杖的老者、悬壶济世的医者分别由演员高曙光、范明、杜源饰演,他们将在实景戏剧舞台逐一登场,从各自视角娓娓道来千年前的河西往事。此外,节目也对汉代河西走廊先民的生活图景做了精彩呈现。

  1996年,武威汉简中的《仪礼》简、王杖简和医药简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从礼仪风范、道德风尚,到医学发展,重见天日的武威汉简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也让今人得以触摸中原文化向西传播的历史脉络。如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田河所说,武威汉简中有条不紊的简文记录、真实细腻的笔触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于方寸之间,探千年文明。6月2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简牍探中华》邀你共同探秘甘肃武威汉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