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绿水青山织锦绣——平凉市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4/06/03/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田丽媛

绿水青山织锦绣

——平凉市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绿色崆峒。 刘文

华夏古槐王。 黄云

鹭舞柳湖。刘文

美丽汭河。梁乐

崇信县新窑镇着力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梁乐

泾河平凉崆峒段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田丽媛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夏日的平凉,天空湛蓝,群鸟翔集,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突出问题整改、流域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平凉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崇信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泾川县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精准施策 擦亮生态底色

  蓝天白云下,漫山桃花间,清澈河水潺潺流淌,火车汽车穿行而过,慕名而来的游客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今年春天,崇信县铜城峡在短视频平台上意外火爆出圈。

  “意外”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平凉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

  近年来,平凉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全盘考量、一体推进。

  在全省率先出台《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系统部署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六大领域”重点任务,相关部门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全年考核等方式,蹲点跟踪督办,全力调度推进。

  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平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协同治理体系,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组数据诠释着平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见证了全市上下“追蓝逐绿”的不懈努力:

  今年1月至4月,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11.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提高6.5%;全市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和7个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优良率达100%;转移处置危险废物6837.12吨,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77.76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在“治”。

  平凉市围绕打好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企业、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标志性战役”,部署开展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积极调整优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范围,规范运行洁净煤集中配送体系,持续加强施工场地、道路交通、裸露地块扬尘管控,加快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坚决防范空气质量反弹。

  部署开展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及河道“清四乱”整治,分类治理入河排污口2160个。深入开展地下水规范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错搭混接管网改造,累计建设和改造污水管网370.11公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深入。

  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制定市级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每年抓建市级和美乡村50个,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累计新(改)建卫生厕所27.3万座,创建清洁村庄852个。

  追青逐绿 厚植发展优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平凉市牢固树立“以项目抓保护促治理”理念,多渠道、多途径谋划实施生态环保项目,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这个公园离家近、绿化好,每天来锻炼的、带孩子玩儿的、跳舞的人可不少,非常热闹。”作为崆峒小园·童心园的常客,家住崆峒区泾水嘉苑小区的市民郭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曾经的普通绿地摇身一变,成了如今花木繁盛、亮丽雅致的“口袋公园”。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就能遇见美,这对如今的平凉市民来说不再是奢望。2023年以来,崆峒区抢抓“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重大机遇,利用城市零碎空间“见缝插绿”,因地建园,打造了一批集观赏、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便民休憩地。

  在崆峒区泾河北岸一处废弃矿山,平凉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实施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工人在机械的辅助下,有序恢复植被,复垦土地。

  这个项目涉及崆峒区、华亭市、崇信县、泾川县,将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60个,涉及矿山55个,修复治理面积1191公顷,恢复林地801公顷、耕地349公顷、建设用地42公顷。预计2025年底完成修复治理。

  “以前河道满是垃圾,我们都绕着走。自从河道整治后,空气好了,水变清了,河堤两岸绿树成荫。”夏日傍晚,静宁县仁大镇阳屲村村民高建文闲暇时经常在仁大河边散步。

  从2021年起,静宁县实施仁大河、甘沟河、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改善葫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如今,一条条河道华丽蝶变,已成为流淌着文化气息、映照着小城镇气质、寄托着美好乡愁的“母亲河”,“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治理目标得以实现。

  向新向绿,降碳减污的生动故事在平凉大地不胜枚举。

  近年来,平凉市结合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要求,储备生态环境项目102个,概算总投资123.08亿元。先后完成平凉海螺水泥公司2条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平凉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和平凉、华亭、灵台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全市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扩容改造,78个乡镇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平凉、华亭、静宁3个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运。

  同时,平凉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815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建改造海绵型道路24条27.76公里,建成带状海绵公园11万平方米,打造典型项目36个。率先推行全域垃圾闭环处理,形成了以崆峒区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

  此外,平凉市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处。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逐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效巩固。

  久久为功的绿色行动,让平凉大地草木葳蕤,万物荣华。

  利剑出鞘 筑牢绿色屏障

  两轮中央督察涉及的42项整改任务、两轮省级督察反馈的75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整改,共交办的564件信访问题全部办复;

  2021年、2022年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警示片反馈的4个问题全部整改销号;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正在同步推进整改,督察期间转办的95件群众举报问题,已办结76件,阶段办结3件,正在办理16件;

  ……

  平凉市始终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底线性任务,聚焦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一起改,显性问题、隐性问题贯通改,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个工作组”,一抓到底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到位、不再反弹。

  呵护绿水青山,平凉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部署开展全市各类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和清零攻坚、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等多个专项行动;

  建立县区自查自纠、市级复核验收排查整改工作机制,聚焦7大类21个方面开展拉网式排查、清单式整治、动态化管理;

  扎实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整治,推动行政处罚案件一案双查,磋商签订生态环境损害案件赔偿协议10个。

  近5年来,平凉市共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532起,查封扣押7家企业,责令停产、限产整治2家企业,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9起;办理环境信访案件2822件,办结率达100%;平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1名执法人员获得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称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平凉市重“彻底”、看“长远”,强化源头防控,严格执法监管,切实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扎实做好督察的“后半篇文章”。

  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建设,全市22个“两高”项目全部按要求落实处置措施。出台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措施20条,先后三次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法定时限的四分之一。全面加强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监管,累计核发、登记排污许可1600个,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全覆盖。

  持续加强“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排查整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31个。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近5年累计转移利用处置危险废物4.9万吨,收集处置医疗废物4212.74吨。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专项检查,强化放射性物质安全监管、电磁设施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把排查整治作为加强源头防控的有力抓手,多方发力、多措并举,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网。先后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专项检查,建成省级和流域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各1处。举办“环保使命·2023”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结合平凉市水系特征创新提出“以支流控制干流”等水环境应急工作思路,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平凉市始终以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为统揽,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整改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为重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平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