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润“城”细无声 解锁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密码”

 2024/06/04/ 11:55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

润“城”细无声 解锁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密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婧 张春燕 实习生 曹旭

  在泾河北岸与颉河交汇处,群芳吐艳、绿意盎然……绵绵细雨伴着阵阵微凉,清风悄然吹过泾河生态文化园。

  记者沿着园区而行,看到昔日的荒滩变成如今的生态绿地。园区内草木葱郁、流水潺潺,伴着欢快的韵律,市民们跳着广场舞。他们在休闲娱乐、享受园区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以水润城、水城融合”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垃圾满地、脏水污浊、一片荒凉。现如今,却以一幅人水和谐的图景展露着城市的美好与柔情。

绿意盎然的泾河生态文化园

  海绵城市“全域开花”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两年间,平凉市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目标,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凸显。

  曾经,每到汛期,城市内涝隐患、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是这座城市的烦恼,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

  如何破解?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海绵城市为“因水而困”的平凉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吸收、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平凉市住建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以前,泾河生态文化园周围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上附近居民随意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严重的河道淤积,影响城市美观和群众正常生活。自从实施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以来,既疏通了周围的大水系,防止外洪入城,还有效缓解了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城市内涝问题,现在这里成了群众观光娱乐的好地方。”平凉市住建局副局长赵生宝指着自己身后郁郁葱葱的文化园说道。

  泾河生态文化园是整个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项目的重要节点,在建设过程中,平凉市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在整个园区的最低点设计了雨水花园,并通过园区内的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将雨水顺着地形汇集到雨水塘里,形成较好的景观水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绿色的生态公园。

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平凉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其实,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早在2016年,平凉市就开始谋划海绵城市建设。从概念到试点,再到系统化全域推进,平凉市海绵城市项目“全域开花”。

  截至目前,平凉市重点建设了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了36个典型项目,已建成典型项目17个,正在实施19个,已建成示范片区3个,累计新增可透水面积73.61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6.02万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31%,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由26.74%提高到50.21%,打造了一批可展示、可复制、可示范的典型项目,构建了可持续的城市健康水循环,从而提升了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韧性和宜居性。

  集中连片 提升城市品质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平凉市将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对一些危险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

  不仅如此,平凉市以“海绵+生态廊道”为主线,结合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重点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高水平口袋公园,连点成线、集中连片,将分散绿地串联成一块块会呼吸的“海绵体”,使“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新常态。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城市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园里,也融入了市民居住的小区之中。

  平凉市以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新北嘉园、世纪花园B区等20个海绵型居住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探索针灸式、互动式改造模式,把景观绿化、配套设施与海绵城市有机融合,着力解决小区内涝积水、设施老化、绿化档次偏低等痛点顽疾,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实效。

泾河生态文化园区一角

  不只是城市新建小区,从公园游园到水系治理、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城市旧改到社区治理,平凉的海绵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加速推动城市“旧貌”换“新颜”。

  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一个个示范片区逐渐扩大,平凉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能力持续提升,海绵城市不断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未来,平凉市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打造更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文明城市。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