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外交官看中国甘肃行”侧记
文/记者 张文静 程楠 文静
6月5日至8日,来自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高级别外交官走进兰州、敦煌两地,深入了解兰州以及河西走廊五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从“黄河之都”兰州到丝路名城敦煌,中国西部源远流长的多彩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以及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新能源等产业,给外交官们留下深刻印象。
6月7日,参加活动的驻华外交官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陈斌 摄)
看好中医药发展前景
5日中午,外交官们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赶往位于兰州新区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这家企业有近百年制药历史。
进入公司展示厅,跟随讲解人员的介绍,外交官们不仅了解到中国中药工业化的历史沿革、药品工艺流程和系列产品,还品尝了枸杞菊花决明子茶等产品。指着透明玻璃柜里摆放的不同中药材品种,他们好奇地向讲解人员询问。
“这是什么?有什么功效?”
“这是黄芪,有补气作用,功效堪比人参。”
讲解人员形象的对比让外交官们啧啧称赞,这勾起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让·路易·罗班松的难忘回忆。大约20年前,他曾以马达加斯加卫生部长的身份造访甘肃。故地重游,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深厚情谊和美好期待。
甘肃是中国医疗援助马达加斯加的执行省份,1975年开始向马达加斯加派遣援外医疗队,至今已派出23批医疗人员,累计诊治当地患者455万余人次。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办法,援马医疗队队员为我们的民众送去健康,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如今,特色中医保健及理疗服务深受民众欢迎。”罗班松说,不起眼的中药材经过企业的研发和加工,“摇身一变”成为治病救人的药丸,令人感慨。
甘肃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区,在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开展高水平、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力。
自2013年起,甘肃先后在乌克兰、法国、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建立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截至去年8月,甘肃建设的各海外岐黄中医中心(学院)共诊疗患者8万余人次,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方式培训境外医师200余人。
罗班松说,他非常看好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包括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研发等中医药产业均是绿色产业,希望能够持续加强与中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
结束与中医药的“亲密接触”,外交官一行又来到被誉为“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的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
外交官们了解到这是中国集石油钻采、炼油化工、通用机械研发设计制造等为一体的高端能源装备大型企业。当得知兰石集团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并且与土库曼斯坦、伊朗、肯尼亚、埃及等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许多外交官也表露出加强合作的意愿。
尼日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巴巴加纳·瓦基勒说,这里的产品覆盖新能源、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能源装备等诸多高端行业。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和实践令人羡慕,“我们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
6月5日,在兰州新区,参加活动的驻华外交官参观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展厅。(陈斌 摄)
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姿态
5日晚,外交官们乘船夜游穿兰州城而过的黄河。
去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中国政府强化依法治水,用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
所罗门群岛驻华大使巴雷特·萨拉托说,通过法律保护河流,是积极的做法,也是治水兴水的好办法,中国的做法很超前。
从“黄河之都”到丝路名城,外交官们一路向西,持续感受文旅发展的强劲势头。
6日白天,外交官们来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参观。丰富的沙漠文旅消费业态,让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赞叹不已。
他说,中国在盘活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体验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希望能够推进两国在沙漠景观开发、防沙治沙等方面的合作。
6日晚,敦煌山庄里,来自武威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这河西走廊五市的非遗文创、美食美酒等名片全部被“浓缩”在展台上。
波黑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在嘉峪关市的美食美酒和文创展台前,品尝嘉峪关产葡萄酒后,竖起大拇指。他说,波黑同样盛产葡萄酒,希望能有机会去嘉峪关的葡萄酒企业实地观摩,推进两国葡萄酒产业合作。
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的各类瓜果“俘获”不少外交官的味蕾。得益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产自沙田的瓜果格外香甜,引起外交官们对中国旱作节水农业的浓厚兴趣。
一路走,一路看,外交官们对敦煌这座绿洲城市充满好奇。7日上午,当看到莫高窟壁画上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方商人,牵着载满货物的骆驼,与东方的商队相遇时,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赞叹:“从古至今,中国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
河西走廊上的“明珠”除了敦煌还有很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表示,希望通过“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看中国甘肃行”活动,吸引全世界更多的目光聚焦甘肃,让全世界看见河西走廊、走进河西走廊。
“超级镜子发电站”令人赞叹
6月的敦煌,阳光灿烂。外交官一行还来到位于戈壁滩上的敦煌光电产业园区,感受这里蓬勃发展的绿色新动能。
“什么是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发电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在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吸热塔前,外交官们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表现出极大兴趣。
这里被称为戈壁荒漠上的超级光热发电站,占地面积相当于780个足球场,由1.2万面镜子组成。每面镜子采光面积为115平方米,呈同心圆状在地面排列,如同向日葵般追逐太阳,将阳光反射汇聚到圆心一座260米高的吸热塔顶端。在那里,熔盐被加热到500摄氏度以上,之后通过高温熔盐发电。
白天存储的高温熔盐可以在夜晚继续发电,从而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将绿色能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这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每年所生产的绿电可减排35万吨二氧化碳。
6月6日,参加活动的驻华外交官在敦煌光电产业园区参观考察。(陈斌 摄)
“太神奇了!戈壁滩上原本寸草不生,但中国人却充分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让一切不可能变得可能,让戈壁滩充满生命气息。”佛得角驻华大使阿林多·多罗萨里奥对这个“超级镜子发电站”赞叹不已。
许多外交官是首次踏足河西走廊,他们对于戈壁滩是不毛之地的认识在敦煌被刷新。
“斯洛伐克也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期待未来能与敦煌等中国城市加强合作。”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彼得·利扎克对中国在光照充足地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表示赞赏。
乘车行进在敦煌市区,一排排头顶光伏板的太阳能路灯引起外交官们的注意。“这些路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照亮夜幕中的敦煌。”陪同的工作人员解释,敦煌市城市和农村公交车都使用新能源车辆,地热能源入酒店宾馆促“冬暖夏凉”、电暖炕进村入户保障冬季取暖……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外交官们感慨道,在敦煌这样的中国极旱之地,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渗透到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刊于《参考消息》6月13日第9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6月13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民勤:多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
- 2024年06月12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兰州高原夏菜上市 每天有2000吨蔬菜发往南方市场
- 2024年06月09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多国外交官来到这里后,盛赞
- 2024年06月07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多国外交官夜游黄河感受中国治水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