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甘肃专场问答摘要

 2024/06/14/ 08: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甘肃专场问答摘要

  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主题,介绍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副省长雷思维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甘肃已经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请问甘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

  任振鹤:甘肃经济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非常不容易。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红利,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蓄动能、增后劲。具体就是围绕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大行动,重点做了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的“五量”文章。

  在盘活存量上,我们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批“老字号”正在成长为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的“产业树”。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活了、链条长了、企业数量也多了,“十四五”以来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

  在引入增量上,我们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央企连续三年集中签约,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投产。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在“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在提高质量上,甘肃集聚了兰州大学和中科院“一院三所”等优质科创资源。我们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重离子物理、生物医药、冰川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研制的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在甘肃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重离子超大型装置国产替代,是消灭癌细胞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重离子临床治疗技术的国家。

  在增强能量上,甘肃有86个县市区,发展起来就是86台“发动机”,我们将县域分为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引导分类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大县,近三年新增了16个百亿县域,累计达到36个。

  在做大总量上,对甘肃来讲,只有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加快追赶进位。我们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一年一进步,三年迈大步。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是2012年的2.2倍。这既是量的积累和跨越,也是质的变化和提升,更是精气神的极大增强和提振,我们有信心到“十四五”末再有一个新的大的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九个字”上下功夫:一是抓机遇。深入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更好地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二是强筋骨。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三是作贡献。把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结合起来,在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甘肃担当、展现甘肃作为、贡献甘肃力量。

  香港中评社记者:今年3月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更是带动了甘肃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请问甘肃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推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锦刚:今年,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受到全国关注。一碗麻辣烫,可以说是始于味蕾、源于美景、成于文化,掀开了甘肃神秘的面纱。

  这里,我想用两句比较通俗的话来形容甘肃。第一句是“上下五千年,甘肃不一般”。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走进甘肃,既可以探寻源脉,领略伏羲一画开天、张骞凿空西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传奇故事;又可以触摸文脉,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欣赏优美动人的《丝路花雨》,品读照亮心灵的《读者》杂志。第二句是“东西三千里,甘肃不平凡”。甘肃地形狭长,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有人说在甘肃可以看到五分之四的中国。

  我们将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把资源大省打造成文旅强省。

  第一,让资源“活”起来。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度在全国排名第5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我们坚持一流资源、一流开发,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像我们推广的“数字敦煌”,就是要让文化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让更多游客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第二,让业态“多”起来。甘肃在这方面可以说做了很多文章,像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既是风景名胜区,也是休闲康养胜地,近年来在“文旅+”上衍生出了很多业态。我们将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吸引更多人来甘肃享受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第三,让消费“热”起来。今年春节假期,瓜州、玉门等地突发冰雪沙尘天气,大批滞留旅客在当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暖心瓜州”爆红网络。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把最好的留给客人,是甘肃人的内涵和品格。我们要把这种内涵塑造好,把这种品格传承好,让甘肃文旅的“烟火气”更旺,让甘肃文旅的“人情味”更浓,让各方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再过几天,甘肃将举办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下半年我们还要举办敦煌文博会,欢迎各方朋友走进甘肃,先来一碗天水麻辣烫,再来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品味热辣滚烫的特色美食,体验“如意甘肃”的万种风情。

  凤凰卫视记者:去年底,积石山6.2级地震牵动人心。如今半年过去了,请问甘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后续还有什么样的规划?

  程晓波:积石山地震发生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紧急驰援灾区,我们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应急救援,妥善安置了群众,当时可以说是人间大爱汇聚陇原,一幕幕场景让我们至今想起来都非常感动、十分暖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石山县的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各个部委也非常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我们省内也编了一些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规划总体安排,整个重建工作3年完成。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修复重建为主的居民住房建设,主要目的是让群众住得更加安全;二是以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出行和生活更加便捷;三是以教育、医疗等为主的公共服务配套,让孩子们上学、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四是以促进增收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是让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今年,我们在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同时,把重点聚焦到“两个确保”上:一是确保安置点的群众10月1日前搬入新居,让受灾群众能够在安全舒适的新房子里欢度国庆;二是确保新建的学校9月1日前投入使用,让新学期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安心上课。

  这里我还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握两个大的原则,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比如在房屋设计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提供了7种楼房户型和4种平房户型,让群众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二是确保工程质量。这既是我们重建的目标,也是我们重建的底线,就是要把灾后重建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这半年来,灾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加快重建,大家可以去看看,如今的积石山县车辆穿梭、塔吊林立,一派紧张繁忙的建设场景。可以说,灾区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房,无不凝结着各方面的关爱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完成重建任务的信心和底气所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媒体朋友们的倾情关注,有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未来的灾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升级版”的美丽家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甘肃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请问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任振鹤:甘肃过去曾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打赢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后,甘肃“苦甲不再”“苦尽甘来”。

  近年来,我们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一手抓成果巩固拓展,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下一步,我们将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在巩固拓展成果上,重点用好“两种力”。一个是激发内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鼓励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就业、产业、创业增加收入,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完善“甘肃一键报贫”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易返贫致贫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个是用好外力。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在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加强产业帮扶、劳务协作、项目共建和人才交流,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山海情”。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突出绘好“两张图”。一个是和美乡村建设图。就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以“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为主要内容的和美乡村创建,每年分区分类认定省级和美乡村100个左右,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水乡更具诗情画意、高原藏区更具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更具文化底蕴,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富春山居图”。一个是特色产业发展图。说到甘肃农业,“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榜首,恐怕大家想不到,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是戈壁滩上种蔬菜,在我国十大蔬菜基地中,甘肃有两个,一是张掖,二是兰州,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二是玉米种子半边天,甘肃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三是道地药材很地道,甘肃被称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了让甘肃这些好资源卖上好价钱、致富一方百姓,我们将全面加强农业强省建设,深度做好“土特产”的文章,在每个县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打好特色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甘味”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世界。

  科技日报记者:甘肃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请问将如何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计划如何优化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

  程晓波:甘肃确实是风光资源大省,我们的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开发量都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机遇,“乘风而起、向光而行”,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了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这个占比在全国居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已经扩大到了25个省份,每年甘肃对外的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如果说,从前的河西走廊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那么现在则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勃发,呈现出“追风逐日、风光无限”的景象。

  可以说,甘肃的新能源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未来潜力仍然很大。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重点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

  第一是扩规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级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要突破8000万千瓦,到“十五五”末要突破1.3亿千瓦。1.3亿千瓦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6个三峡电站。

  第二是畅通道。规模大了,电发多了,怎么样把电送出去,建设外送通道就成为关键。我们的第一条通道是从酒泉送往湖南的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这个2017年已经建成。第二条通道是送往山东的陇电入鲁工程,去年开工建设,明年就可以建成。第三条通道是送往浙江的陇电入浙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完备,可望近期核准建设。第四条通道是送往四川的陇电入川工程,也有望今年年底核准开工。可以说,到“十五五”中期的时候,这四条特高压就能够全部投运,届时甘肃至少会有1600亿千瓦时的电送往全国各地,这相当于现在一年的全省用电量。

  第三是兴产业。着力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三地协同,河东各市州协同、多级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四是促消纳。就是我们要把发出来的电在省内首先用好用足,这就需要全力发展省内的产业,推动调峰电源和新型储能的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的文章,建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也就是甘肃的庆阳数据中心,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总之一句话,未来我们既要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要让陇原“风”“光”点亮万家灯火,为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甘肃担当。

  澎湃新闻记者:甘肃地域辽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请问甘肃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如何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雷思维:甘肃的生态符号很多,最主要的可以用“山”“水”“土”来概括:山,就是祁连山,它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绿洲,阻挡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水,就是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的黄河,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土,就是黄土高原,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天大的事”,全力绘就美丽甘肃锦绣画卷。我们用心守好“一条河”。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启动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甘肃的靓丽名片。我们精心护好“一片绿”。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时刻警醒“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建立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增幅达10.88%。甘肃近八成的国土面积纳入国家“三北”工程攻坚战范围,我们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已经启动首批“三北”重点工程项目,力争到2030年,全省67%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我们全力打好“一场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空气清洁行动,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环境质量管控,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甘肃的省会兰州市,从曾经的“卫星看不到的城市”走向了“兰州蓝”。

  甘肃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基底脆弱。我们将继续发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让陇原大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把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让甘肃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中宏网记者:甘肃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请问甘肃如何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成效如何?

  任振鹤: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有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桶油、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等多项全国第一,奠定了相对厚实的工业基础。这几年,我们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让传统产业“发新枝”,让新兴产业“生强枝”,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6%以上,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老工业基地正在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强龙头”上,我们每年滚动实施300个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数字转型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企业发展能级。目前,甘肃的镍产量排名世界第3位,钴产量排名世界第5位。大家可能想象不到,甘肃还有芯片产业链上的高端企业,芯片封装测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补链条”上,我们围绕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主攻14条重点产业链,三年培育链主企业114家。按照“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市场理念,以链主企业为主体,瞄准产业链空白缺项,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高附加值关键产品,让成果变产品,产品成产业,产业延链条。

  在“聚集群”上,我们聚力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园区,推动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甘肃酒泉已成为全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甘肃过去因工业而辉煌,未来必然靠工业而追赶。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推进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甘肃工业向“新”而行、向“质”图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中国日报记者: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请问甘肃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

  雷思维:在祖国的版图上,甘肃是一个能源资源的“大宝库”,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90余种,查明储量矿种134种,镍、钴、铂等12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而且每个品种都具备成为一条产业链、带动一片大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近年来,我们聚焦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供给质量,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甘肃力量。

  我们把能找的找出来。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统筹谋划、科学开发,“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地勘资金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地质找矿格局。像我们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储量排名全国第6位,2023年煤炭产量比3年前翻了近一番。

  我们把找到的用起来。建立常态化矿业权投放机制,促转化、增收益,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来,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找矿、出让、开采、利用全链条矿业开发格局,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甘肃的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业经济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们把开发的“绿”起来。更好统筹“找好矿”与“护好绿”的关系,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勘查开发全过程,推广绿色勘查适用技术,应用绿色开采工艺,推动矿区扩绿增绿,在全国率先建成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到2028年,90%的大型矿山、80%的中型矿山将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立足大局需要、紧盯重点矿种,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政策上强保障、科技上多赋能、机制上更放活,以更大力度推动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甘肃连续多年出台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企业就业。请问甘肃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务实有效的行动?成效如何?

  张锦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一头接着百姓,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甘肃就业趋势总体向好,每年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确保的数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搭台子”。就是全力以赴稳岗扩岗,让大家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平台。这方面,我们实施“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为企业提供维权服务、金融助力等支持,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就业。像“陇原惠岗贷”业务,对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企业,精准保障融资需求,并重点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倾斜,用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近两年为2400多家企业发放贷款近50亿元。

  其次是“架梯子”。就是多措并举“架桥铺路”,让岗位供需更加匹配。这方面,除了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大赛等“规定动作”,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探索了一些“自选动作”。比如,2022年启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行动,先后有430多名厅局长走进直播间,解读政策、推介岗位,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万个。

  还有是“拓路子”。就是千方百计稳住和拓展重点群体就业,以点带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连续15年将“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列为10件民生实事之一,引导他们到基层和企业就业。又比如脱贫群众这一块,我们通过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提高产业的就业带动力,扩大多元化就业的蓄水池,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让需要找工作的能找到,让企业招工不再难,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海报新闻记者: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请问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如何绘就浓墨重彩的“甘肃画卷”?

  任振鹤:“一带一路”是甘肃最大的机遇,大家知道,自古以来,甘肃就有着深厚的开放基因,河西走廊就是一条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占总长的五分之一。有人说,新疆太远,我想说,不是新疆太远,而是甘肃太长。汉唐以来,东西方货物在甘肃集散流通,东西方文化在甘肃融合荟萃,一度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贸易盛况。

  近年来,我们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目前,累计开通运营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1条,已覆盖到欧洲、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肃的“钢铁驼队”满载货物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频繁往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这几年,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像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市场”,还漂洋过海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引领,重点从三个方面聚焦发力:在强通道方面,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放大国际陆港、空港枢纽功能,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在扩外贸方面,深入开展外贸市场建设培育、外贸新业态提升、外贸基地建设和外贸产品扩量攻坚四大行动,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市场,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做大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际货运班列提质增效。在促合作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技创新、数字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敦煌学研究高地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设,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拓展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最大机遇”,让甘肃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

  各位媒体朋友,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比较遥远,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甘肃并不远。如果您来甘肃,以省会兰州为例,坐飞机从西安、银川、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出发不到1个小时,从北京、南京、武汉、郑州等国内主要城市出发仅需2个小时,就是大家认为比较远的哈尔滨、广州、福州等省会城市也就3个小时。欢迎大家多到陇原大地走一走、看一看,欣赏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的雄浑壮丽,体验华夏文明的深沉厚重,感知大美陇原的多彩风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