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走进卦台山伏羲庙

 2024/06/21/ 09: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雨佳

走进卦台山伏羲庙

卦台山远景(本文图片为资料图)

  雨佳

  在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西渭河入川处,有一山兀然崛起、形如龙首,此即著名的卦台山,相传是伏羲氏画卦之所。早在晚唐时期,陇右先民即在此立祠,祭祀伏羲氏。历经千年兴废,卦台山伏羲庙将祭祀功能、人文历史、空间审美与精神内涵完美结合,成为国内伏羲庙建筑群中格局独特的罕见一例。

  巧借山形用自然之妙而增彩

  伏羲氏“一画开天”,揭开了华夏文明的第一页,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卦台山伏羲庙是祭祀人祖伏羲氏的地方,首先要体现伏羲氏至高无上的特点,因而选址匠心独具。民间工匠巧妙地利用了卦台山突兀独立、三面绝壁,“其地突兀若覆篑而笼冈,高不倍寻,广袤四隅,渭水回旋,朝晖夕映”(元普奕《伏羲画卦台记》)的“飞地”特点,充分发掘自然地理禀赋所蕴含的造景资源,突出其与伏羲文化的契合点,来营构伏羲祭祀祠庙所特有的人文环境。

  远远望去,茫茫平畴田野中一峰突起,高大宏伟、庄严神圣,使人油然而生对伏羲氏的敬仰之情。台阶在一般的建筑中仅仅是辅助部分,而卦台山伏羲庙的台阶设计,充分利用山体三面绝壁、一面衔山陡峭的特点,依山而建了长达百米、数百阶的台阶,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直至山顶。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两旁苍松翠柏、古碑林立,仰望山巅祠庙、凝重庄严,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展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如果说自然山川形胜为卦台山伏羲祠庙建筑提供了绝佳的地址。那么,独具特色的台阶设计,则因自然之妙而增华,成为整个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宫殿式庙堂建筑布局

  卦台山伏羲庙在建筑整体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别具特色。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之前,卦台山是朝廷诏令的祭祀伏羲氏的祠庙,因而其整体布局具有宫殿式庙堂建筑特点,现有午门、牌楼、钟楼、鼓楼、先天殿、朝房等一众建筑。先天殿为卦台山伏羲庙主体建筑,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代顺治、光绪年间等多次重修。进入先天殿,屋架结构严谨,殿面阔三间,殿之正面及东西两侧列廊柱九根,上雕蟠龙,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仍栩栩如生,令人啧啧称奇。正中为庄严高大的伏羲像,右置龙马雕像,藻井绘河图洛书图案,寓意伏羲氏得河图洛书受启发而画八卦并推演为六十四卦。大殿将建筑叙事、装饰图案和伏羲的功绩密切结合,既庄重肃穆、美观大方,又颂扬了伏羲氏的功绩。

  装饰设计融汇人文

  渭河蜿蜒东流,在卦台山和东峡口马咀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整个三阳川犹如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渭河为阴阳分界,卦台山正好位于极点位置。卦台山伏羲庙的细节布局亦多体现民间习俗观念,如先天殿前的17株古柏树,按九宫八卦之数排列,颇为讲究。其在装饰设计中融入了大量八卦因素,伏羲像手持“太极八卦图”、伏羲像左置“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宿全图”,刻制在一底座为64厘米方盘上,上刻有先天六十四卦及二十八宿星象图,为国内同类文物之冠。再如藻井彩绘河图洛书图、门廊镶嵌伏羲八卦卦象图、窗棂为八卦图案等。其建筑装饰设计也由最初的比附神性,渐及于融汇人文,转入对人祖伏羲历史功绩的颂扬和慎终追远的缅怀之情,回归到祭祀祠庙的人文关怀。时至今天,卦台山奇峰突起、山巅古庙金碧辉煌;山谷北侧渭河环流而过,山间茂林修竹、岩壑铺绣,松涛阵阵、磬音悠长;进一步稀释了伏羲祠庙的森严,而趋于缤纷多元的风景名胜。

  山水文章相得益彰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卦台山伏羲庙历史上累经重修,留存不少古代碑刻,知名者有元人普奕《伏羲画卦台记》、明人康海《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白世贞《增修太昊庙记》等。后世不少文士行至陇上,登临卦台山,卦台山伏羲庙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涤荡着诗人的心胸,明代胡缵宗、张潜、陈讲、孙永思、宋贤,清代宋琬、许之渐、杨芳灿、吴西川、任承允,近现代罗家伦、冯国瑞、霍松林等,均有歌咏卦台山的诗词赋联作品。这些登临题诗、竞相吟咏的作品代代相传,逐渐凝固为天水地方的集体记忆,形成一方山水人文形胜,丰富了天水地区历史文化的内涵。

  卦台山伏羲庙与天水市区伏羲庙遥相呼应、双祠并峙,卦台山附近有女娲洞遗迹等,这些都是天水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公祭伏羲大典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作为天水著名风景名胜和“羲皇故里”历史见证的卦台山伏羲庙也频频“出圈”。对卦台山伏羲庙这一文化遗址建筑美的探讨,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更可感受到天水地区伏羲文化的厚重绵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