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 构筑防汛“数字屏障”
城关区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为防灾减灾插上科技翅膀
近日,走进城关区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城关区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画面不停闪烁,各种水文数据不断刷新。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将画面切换到各监测站点,最新水文数据连同现场影像一同出现在屏幕上。
目前,兰州市正值汛期,面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城关区以汛为令,积极引入智慧技术,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汛“数字屏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关区河洪水系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全鹏宇告诉记者,“通过平台,我们可以看到由城关区水务局建立的33个自动雨量站实时发布的雨量数据。若在监测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各街道、社区对群众进行及时疏散。同时,我们也会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对山洪灾害点进行治理和防护。”
近年来,城关区以推进数字政务应急管理跑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技防措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监测预警、避险转移等能力,全力打好防汛智慧“组合拳”,构筑防汛救灾“数字屏障”。这个“数字屏障”能将雨量、地表径流量、水位等要素汇聚在智慧平台模型内,通过科学计算得出易发灾害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运算效率和预报准确性。
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城关分局工作人员王君明说:“此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警阈值,进行配套保障。如果发生预警,群测群防员以及管理人员均能收到这个短信。根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的数据,使工作人员对汛情的变化了如指掌,提前做出准确的判断。数字联网系统在防汛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城关区水务局防汛物资储备点,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清点各类防汛物资,为即将前来领取物资的街道做好准备工作。在物资储备方面,通过数字赋能的防汛平台,实现对物资储备点的精准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调配所需物资,为防汛一线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根据雨量监测站信息,降水量达到15毫米以上,易发山洪灾害的街道就会组织沿黄河居住的人员进行撤离。我们的工作就是立即配合街道,将需要的照明、抽水、发电机等设备给街道送过去,街道也将安排人员及时接收,开始抢险。”城关区河洪水系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侯学文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各街道的应急点也在数字防汛平台的助力下积极行动。靖远路街道地处黄河北岸,北依白塔山,占地面积共18.4平方公里,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防汛形势严峻,街道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5处。街道工作人员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科学规划应急救援路线,合理安排人员分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开展救援工作。
靖远路街道公共安全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我手里拿的是一个370M应急指挥无线通信设备,我们通过这个设备,接收到上级部门的指令后,通过我身后的应急广播,还有辖区各点位的应急喇叭,把消息发布出去。”从收到设备预警到安排专人前往现场进行破除工作,短短几个小时,潜在的隐患被及时发现,这正是监测设备的智能化、全覆盖为防汛抢险带来的可喜变化。
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据了解,城关区积极引入先进的智慧化防汛平台,为防汛工作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下一步,城关区将持续关注防汛形势,加强物资管理,保障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防汛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见习记者 王程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6月06日金昌两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 2024年05月16日张掖:构建“一员一卡一平台”助企解忧新机制
- 2024年05月14日甘肃省认定58家公共服务优秀示范平台和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 2024年05月10日甘肃打造“陇原红运”党建信息平台 为货车司机群体提供“云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