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循迹溯源活水流——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故事传说》里的城市精神

 2024/06/27/ 16:46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潘霞

循迹溯源活水流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故事传说》里的城市精神

  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霞

  嘉峪关,坐落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作为河西走廊第一隘口,有“中外巨险,边关锁钥”之称。踏戈壁、倚祁连,以水筑关、以关建城、以城聚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一段段伟大而又壮烈的历史故事、美丽动听又凄楚哀婉的民间传说,数百年间,这些故事、传说始终在守关人和劳动人民心中代代流传,给“嘉峪关”这座古隘口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也为嘉峪关这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赋予了更多韵味悠长的文化内涵。

  如今,经过新一代“守关人”的努力,在老百姓心口相传和文人墨客描绘下日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的嘉峪关故事传说有了新的“身份”,亦被众人传颂,从嘉峪关市第一批“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关于“嘉峪关”的独特地方传统文化正在越来越多人的合力下温暖传承、源远流长。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李靖的将军在这里镇守边关。一天,敌军大举进攻,李靖率军抵抗,但形势危急,就在此时,文殊菩萨显灵,化作一只巨大的金鸡,飞到战场上空,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声。敌军听到这个声音,以为天神下凡相助,纷纷撤退,从而解救了嘉峪关,文殊菩萨也在此后被当地人尊为守护神。”这是《嘉峪关故事传说》项目中,关于“文殊镇”的起源,为大家讲述这则故事的,是《嘉峪关故事传说》项目的传承人何爱国。最近一段时间,何爱国受邀为我市的年轻镇村干部讲述嘉峪关的故事,《文殊山》《断山口》《火烧滩》……故事传说虽然不一定都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反映了嘉峪关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我的外祖父陈宗德是嘉峪关守关人的后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大队委派守护关城,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回到生产队。我的父亲何怀珠当时算是村里比较有文化的人,他喜欢吹拉弹唱,在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经常为周围的乡亲们讲述与嘉峪关关城、长城、丝路、边塞文化有关的故事传说,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从小就长在嘉峪关关城脚下,受外祖父和父亲的影响,我对那些故事传说也十分着迷,长期的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不少,成年后便顺理成章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成了嘉峪关故事传说的传习人。”何爱国说,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故事传说的内涵,他经常到故事传说发生地,进行实地探访和感悟,先后收集整理故事传说100多个,根据自己的印象和实地探访得来的资料撰写嘉峪关故事60多个。2016年3月,他被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认定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传承人,2022年12月,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故事传说”省级传承人。

  何爱国告诉记者,《嘉峪关故事传说》生长于嘉峪关这片土地,深深扎根于民间,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它内容丰富,格调明快,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古代边关将士的事迹,也有各类动植物的传说,千百年来,这些故事传说在百姓间口耳相传,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流传之完善,在全国各地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中,都是罕见的。

  “只要在嘉峪关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出现的,都是嘉峪关历史沿革的一部分。嘉峪关故事传说,核心是‘人’,我讲山、讲水、讲物、讲景,但其实讲的都是‘人’!通过故事中的小构思、小细节、小情节,展现祖祖辈辈守关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态度。”何爱国说,《嘉峪关故事传说》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嘉峪关的历史,又寓含嘉峪关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对城市文化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他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赋予一定想象力,可以适当比喻加修饰,但核心不会脱离展现嘉峪关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特征的实际,也希望用最朴素的方式将嘉峪关劳动人民不畏艰苦、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顽强毅力和劳动智慧传扬开去。

  2011年,《嘉峪关故事传说》被甘肃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有160余个民间故事被收集整理成文字材料,其中部分被编撰成册,进行出版。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成就,已开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故事是人类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丰富多彩的《嘉峪关故事传说》,是嘉峪关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史书”,它没有封底,因为它的内容永远在更新,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每一位“守关人”都在孜孜以求为它添砖加瓦。它也仿若一棵参天大树,根须深深扎入历史的土壤,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前人的光芒,每一根枝条都承载着后人的希望,值得被代代滋养日益繁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