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开创新时代天水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06/28/ 08: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冯文戈

【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开创新时代天水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 冯文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天水市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各项任务,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族干部群众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共识更加坚定,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人心、积蓄磅礴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以圆心为基点绘制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我们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推进,健全市县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制度和市县两级统战领导小组民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做到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努力把各部门密切联动起来、让基层高效运转起来、使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建立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等平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筑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的思想根基。

  促进广泛交融,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天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汇聚地,长期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和睦相处、相濡以沫、携手奋进的生动局面。天水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围绕“陇东陇南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区”联创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实现增点、延链、扩面、提质,全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开展“陇原红石榴”天水品牌塑造行动,持续打造体现各民族“三交”内涵的教育阵地和文艺作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抢抓用好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有利时机,拓展“文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面,策划开展以“麻辣烫热、民族风炫、石榴花红”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交流展示、增进民族团结。深入实施“三项交流计划”,全面开展省际、市际、县际间主题交流活动,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努力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突出文化浸润,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高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伏羲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天水市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要素的挖掘力度,积极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实施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开创以伏羲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向,支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智库及研究基地,鼓励驻市高校、社科机构等有关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擦亮“伏羲大典”金字招牌,邀请全国56个民族代表参加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礼,突出伏羲画卦等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各民族情感认同,促使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幸福底色。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紧紧围绕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这一目标,立足“农业优先型+生态功能型”定位,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着力打造草原观光型旅游品牌,大力发展餐饮和畜牧养殖产业,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开展拉面师、麻辣烫制作等热门岗位、热门技能培训,拓宽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协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持续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实现共富共美目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