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老池塘派上新用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通讯员 赵怀斌 麻红梅
近日,记者来到东乡县董岭乡董家沟村的张马家社,山梁上蓄满一汪碧水的池塘惹人注目。池塘边,祁文锋、马秀花、马明才等临夏州和东乡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将池塘水用管道引入过滤池,再注入软体水窖。
“昨晚下了一场小雨,池塘就满了。干旱少雨的时候,池塘的水就是庄稼的‘救命水’。”村民尚有素说。
“这次下雨,我们通过老池塘提前贮藏大约100立方米的雨水。倘若遇到旱情,就会派上大用场。平时也可以按照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灌溉。”祁文锋说。
记者看到,池塘下面是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田,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道交织在马铃薯地里。据介绍,池塘一次性能贮存500多立方米雨水,能解决300多亩马铃薯田的灌溉问题。
董家沟村张马家社的池塘由来已久,当时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在村子的低洼处挖掘水坑,用红土筑实底部和内壁,建成水塘。随着时代变迁,池塘逐渐被废弃,成了污水池、垃圾点。
2023年,临夏州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助推产业振兴行动,州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发现了董家沟村张马家社的池塘,认为可以在附近推广集雨灌溉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东乡县农业部门经多次考察勘测,利用池塘建起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通过多次实验证明,工程抗旱效果稳定有效,每亩马铃薯可增产400多公斤。
像这样的老池塘在临夏州干旱山区还有很多。如今,通过农业新科技赋能,这些老池塘成了助农增收、抗旱防旱的“金水塘”,焕发了新活力。截至目前,临夏州已推广山旱地膜下滴灌1050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4月16日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狠抓管道隐患治理让春季原油生产“安全感”满满
- 2024年04月11日《甘肃省燃气管理条例》5月1日起施行 管道燃气经营者提供免费入户安全检查
- 2024年03月30日甘肃省城市燃气管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部署推进会召开
- 2024年02月07日【聚焦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兰州市对油气长输管道等领域安全生产进行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