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粉墨青红,纵横于面——天水鸿盛社脸谱

 2024/07/05/ 08:29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何喜田

【文化】

粉墨青红,纵横于面——

天水鸿盛社脸谱

  天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繁星般闪耀,熠熠生辉……它们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之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天水鸿盛社脸谱。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天水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社,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98年,是甘肃省历史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比西安易俗社还要早14年,被戏曲界誉为“甘肃南路秦腔”的代表戏班。它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多个发展阶段,前后有六任班主、四代演员、两百多名艺人,最兴盛时可一班同组三台戏,在陕甘宁地区享有极高声誉。新中国成立后,鸿盛社还编排演出了《婢女恨》《家庭痛史》《白毛女》等十多部进步剧目。1954年,因传承断裂、老艺人离开等众多原因,班社解散,更名为“新声剧团”。一代巨擘,就此黯然落幕。所幸的是,一些特色唱腔、曲牌、练功、特技、剧目等遗产得到了较好的留存。其中,被誉为“秦腔艺术佳品”的脸谱更是各具神采、妙趣横生,其保存数量之多,全国罕有。

  据《中国戏曲脸谱》记述,戏曲脸谱艺术在明朝时大盛。百年的发展中,鸿盛社秦腔脸谱保存了西北民族勇猛、粗犷的性格印迹和庞杂的古文化烙印。大开大合的表演,让秦腔脸谱所重现的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给人一种阳刚之美。在几代艺人的传承、积累与创新下,鸿盛社脸谱逐渐形成了古朴大方、粗犷豪放的风格,笔法细腻而不失大气,色彩绚丽而不显芜杂,造型独特而独具雕镂之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许是因着大地湾彩陶文明的光照,那些彩陶器上的远古饰纹与秦腔脸谱笔法竟然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20世纪20年代,曾任过天水中学校长的范沁将鸿盛社花脸脸谱绘制数幅寄给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对此评价很高,并推荐到《人民画报》予以发表。而蒲子英勾绘的净角脸谱,既有秦风,又蓄陇意,被著名京剧脸谱专家双起祥称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粉墨青红,纵横于面。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让鸿盛社脸谱的图案装饰性非常突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鸿盛社脸谱逐渐形成了泰山眉脸、狼窝子脸、象形脸、神怪脸、整脸、碎脸、阴阳脸、圈圈子脸、切末子脸、巴巴子花脸、小花脸等众多特有的谱式。其中,一些谱式还能千变万化,做到“一人多谱”“一谱多式”。最让人称奇的是,脸谱中大量使用粘脸技术,即先用棉花做成各种样式的胡须和眉毛,以及寿桃、油灯等物件。等演员勾好脸,然后将它们粘在相应的部位,凸显了一种立体效果,这在甘肃秦腔各流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如《过玄关》里的王灵官、《郡仙阵》中的老寿显、《过沙江》里的龙王等。此外,鸿盛社脸谱中还有许多独特的变脸技巧,此变脸与川剧的彼变脸截然不同,如吹粉、抹油脸等,都可将原有脸谱在瞬间改变。

  由于鸿盛社演出范围主要在天水和陇南,演员、观众大多数是当地人,所以脸谱艺术也就烙上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人文印迹。在造型上,常选择某种物象作为象征人物的特殊标志,寄寓一种朴素的、美好的愿望。如用太极、八卦图来表现封神、三国等戏曲人物脸谱,其中姜维的脸谱造型已成为京剧的保留脸谱。如用青铜器饰纹,显示人物的霸气、威严与力量。在用色上,对比强烈,繁而不杂,艳而不俗,与本地民族传统对颜色象征意义的认同十分贴近,极富民间情调和文化意味。如最为浓厚的红白文化意味里,红色代表吉庆、忠义、耿直,用于关羽、黄飞虎、姜维等净角人物;白色代表不吉利、专横,用于曹操、严嵩、贾似道等净角人物。由于有了这种“接地气”的传承,当年鸿盛社演出结束时,观众会用麻纸将关羽、钟馗等人物脸谱拓下来,放在小孩身上用以保平安,于是也就形成了至今仍在乡村流行的“拓脸谱”习俗。

  米新洪,誉满西北的秦腔花脸艺术家。60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里,他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花脸舞台人物形象。他的花脸脸谱,继承、借鉴、吸收鸿盛社传统,改线勾为块涂,使人物脸谱丰满而富有变化,洗练而又概括,创造了天水秦腔脸谱的新格局。如《五台会兄》中的杨延昭脸谱,他参照川剧,在黑色上增以粗白线条和黄色色调,额上加上一红色圆圈,让戏曲人物既洁净、凝重,又富有佛禅意趣。这样的脸谱,与人物性格十分吻合,至今还被行家津津乐道,成为天水秦腔的经典。

  王贵林,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的第四代传人。1993年,他和鸿盛社第三代传人李映东的外孙女喜结良缘。李映东,秦州区人,成长在鸿盛社梨园世家。由他传承和创新的鸿盛社秦腔脸谱达数百幅,其中赵公明、三教主、方腊、项羽等百余幅脸谱,粗犷大方、用色讲究、内容充沛、谱式分明,极具地方特色。为了不让鸿盛社脸谱失传,时已七十高龄的李映东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外传的传统,将自己的脸谱绘画之技传授于王贵林。十年时间中,王贵林深刻体味并学到了鸿盛社脸谱的勾画精髓。在他看来,脸谱主要是表达人物性情,用笔须大气而不粗糙,才能传神;用色须纯正而不艳俗,才能鲜明。如此,各路脸谱与戏剧人物的内心才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

  十年里,王贵林对鸿盛社脸谱的特征、分类,颜色的搭配,线条的粗细,表达含义等都做到了融会贯通。但是,这种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却少有文字对它进行记录和理论研究,仅以口耳相传和道具的形式流传下来。为此,2004年,也就是李映东先生去世之后,他自觉担当起了传承、创新鸿盛社秦腔艺术的责任。踏着先辈们的足迹,他在五县两区的乡镇村落,在兰州、定西的街头巷尾调研、寻访、印证,那些曾经辉煌的脸谱碎片,那些曾经演出过的历史、剧本、曲牌艺术,都渐渐回到了历史的原点。为了让鸿盛社脸谱更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王贵林一直在寻找一种将其广度推向市场的载体。他曾尝试过纸制、泥塑工艺脸谱制作技艺,如蟹壳脸谱、葫芦脸谱、扇面脸谱等,这些脸谱精致美观,立体感强,装饰趣味浓,成为戏曲收藏界不可多得的佳品。

  也正是有了众多的传承和创新,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才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它就像一枚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充分展现了甘肃陇东南地域民俗的社会形态,为研究秦腔脸谱艺术的演变提供了充沛的原始资料,也理所当然成为天水历史文化最为璀璨夺目的载体和写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