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文化·博物】黄河岸边观鸟记

 2024/08/01/ 09:1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丛培昊

黄河岸边观鸟记

  丛培昊

  比起南方很多城市的“桑拿之夏”和北方许多城市的“烧烤之夏”,金城兰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干爽夏日总让人感到惬意。而在漫漫长夏,没有什么方式比观鸟更能让人接近和融入自然了。

  灵动的翠鸟

普通翠鸟

  如果说生命是自然之子,那么鸟类就是生命之灵。对自然精灵的观察,会令人身心愉快。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和友人沿着黄河边走走看看。突然,一个蓝点从我们眼前快速直线飞过。它沿着河畔低掠而过,和煦的晨光让它的背部和翅膀泛出绚丽蓝色光泽,令人心动。

  “快看!”友人激动地喊道:“是不是翠鸟?兰州居然有‘小翠’!”

  “小翠”是鸟友对普通翠鸟的爱称,因为它是我国11种翠鸟中体型第二小的。“是啊,这是普通翠鸟,是兰州本地物种。”

  翠鸟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类的统称,主要是滨水生活的中小型食鱼鸟类,有时也吃一些其他小动物。它们捕鱼前先在空中或高处侦察,锁定目标后高速俯冲入水,一发命中,又快如闪电地飞出水来,因此,没有经验的拍鸟者很难捕捉到好的翠鸟捕食瞬间。英国人正是被翠鸟小小身躯中蕴藏的高超捕鱼技巧所折服,将它命名为“Kingfisher”。捉到鲜活的食物(主要是小鱼)后,不管是哪种翠鸟,都喜欢叼着猎物在停栖的树枝或石头上多次敲打,使猎物停止挣扎,防止在吞咽时伤及自身的口腔和食道。

  翠鸟的足型十分特殊。翠鸟,准确地说是翠鸟所属的佛法僧目,具有鸟类中非常特殊的并趾型,即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向后的一趾独立。并趾提高了趾的强韧性,可以更有效地挖掘打洞。一米左右深的洞巢里,体重不到50克的雌性翠鸟每次繁殖能产下多枚卵(如普通翠鸟雌鸟一巢可产5至7枚卵),雌雄交替孵化,孵化周期与家鸡相仿(19-21日)。

  提及翠鸟之名,人们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它们都是绿色或蓝绿色的,其实并不尽然。仅以我国分布的11种翠鸟为例,其中两种鱼狗(冠鱼狗和斑鱼狗)是黑白斑驳的,而赤翡翠则以红色调为主。即便是以蓝色调为主的几种翠鸟,也不是通体蓝色,而往往是上体蓝色(尤以背部最为鲜艳),下体橙棕色或红棕色。

  普通翠鸟与同一属下的蓝耳翠鸟和斑头大翠鸟羽色十分接近,但有一个明显的区分特征:普通翠鸟眼睛后方的一小块羽毛(耳覆羽区)呈现棕红色,而其他两种无此特征。至于普通翠鸟雌雄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整体上同型同色,较难区分。但是也有分辨的窍门:看“两个色”,一是上体羽色,雄鸟上体光泽感更强,雌鸟上体光泽感较弱;二是下嘴颜色,雄鸟上下喙均呈黑色,雌鸟只有上喙呈黑色,下喙为橙红色。

  普通翠鸟作为最常见的翠鸟,在古北界(生物地理区之一,包括亚欧大陆主体和撒哈拉以北非洲的广大区域)广泛分布。我国的两个亚种分布于多省。根据国际鸟盟估算,普通翠鸟的全球种群数量为70万—140万只。

  虽然翠鸟并不稀奇,但它还是靠卓然的羽色和灵动的身姿惊艳了人类。古人的诗词典籍中常常出现“翠鸟”和“翠羽”,尽管说的只是青色的鸟和青色的羽毛,并不能确凿地对应到佛法僧目的普通翠鸟这一种,但两者之间显然大有关联。因为普通翠鸟分布广,比较常见,又具备引人注目且能在一瞬间俘获人心的能力,同时符合这3个特征的鸟并不多见。曹植在《洛神赋》中写“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将青色的羽毛与宝石相提并论,这里多半就是翠鸟的羽。苏东坡则是将西王母的瑶池描述为“画楼隐隐,翠鸟翩翩”,翠鸟在这里俨然升格成了仙鸟。唐人杨巨源的诗中更是精准地描述了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破得全鱼,一点翠光去。”从站在枝头伺机观察,到闪电一击捕获猎物,将翠鸟捉鱼的全过程描述得准确生动。

  “低调”的池鹭

池鹭(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我和友人继续沿河西行。“看!那是啥?”池鹭,一只身披繁殖羽的池鹭,静静地站在河岸一棵柳树的枝杈上。这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水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说池鹭普通,因为它是我国记录到的26种鹭科鸟类里分布较广、较为常见的一种。除了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之外,池鹭的分布遍及我国各省,在南方各地尤为常见。它在兰州虽不是很多,却也谈不上稀罕。与分布一样,池鹭的习性也很普通,同它的几位“表兄”——白鹭(我国至少有6种纯白或以白色调为主的鹭科鸟类,所以准确地说,人们一般所说的“白鹭”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白色系鹭类集合)和苍鹭相似,都是伺机而动的“机会主义”猎手,在水边一站就是半天,等待哪只小鱼、小虾、小虫或是小蛤蟆的出现。

  说池鹭不普通,是因为它的羽色搭配在鹭类中绝无仅有。在繁殖季节,池鹭用复杂而强烈的色彩“装扮”自己:棕红色的头颈,绛紫色的胸,白色的腹、尾和翅,再加上蓝黑色的肩背蓑羽(背部依然是白色,上面覆盖着蓑羽),呈现出一种因色差对比明显而颇具冲击力的美,初见池鹭繁殖羽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刻的印象。然而繁殖季一过,池鹭就会通过换羽穿上朴素的冬装,除了头颈部的褐色条纹“装饰”和棕色的背部外,几乎毫无亮点。

  池鹭的低调,几乎到了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程度。很多观鸟爱好者谈起池鹭,似乎除了它的羽色之外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话题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池鹭的“表兄”白鹭和苍鹭就非常出彩。在文学上,诗词歌赋中对“白鹭”的着墨毫不吝惜,从“一行白鹭上青天”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再从“白鹭真可人”到“白鹭下秋水”,不仅让人浮想联翩,更把池鹭远远甩在了身后。这种低调,估计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池鹭的行为特点。与大白鹭和苍鹭等许多种鹭鸟爱集百十只的大群不同,池鹭更喜欢单独活动,即便集群也多为三五只的小群,有时还混杂在其他鹭鸟之中,毫不起眼。这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很难注意到它。

  另外,近十几年,池鹭的两种同属的近亲——爪哇池鹭和印度池鹭,先后在我国多地被记录到,这样池鹭属在中国就有3个鸟种的分布记录了。当然,人们日常大概能见到的只有最普通的池鹭。

  看似低调普通、享受孤独,却又会绽放式地循环展示不平凡的一面。这就是池鹭。

  最常见的小型猫头鹰

纵纹腹小鸮

  正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观鸟路线的终点——兰州银滩湿地公园。夏日的阳光从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我下意识地顺光看去,在一棵并不太高、冠层略有些秃的树上,稳稳当当地栖坐着一只纵纹腹小鸮。万万没想到在这里会撞见一只猛禽。

  纵纹腹小鸮并非罕见鸟,但在热闹的市区看到它并不容易。像这样在公园里坐着看小鸮,于我还是平生首次。很多人都以为猫头鹰白天不会活动,这是一个误解。虽然多数猫头鹰的确是夜行性鸟类,但它们白天同样具备不俗的视力,仍然可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只是不如晚上那般占优势罢了。还有少数猫头鹰是昼行性或昼夜均活跃的,纵纹腹小鸮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在白天活动,纵纹腹小鸮主要还是在光线较暗的晨昏活动,在正午并不活跃,因为强光条件对它的视力终究是不利的。正午时分,它一般选择在高处停栖,静静地等待光线变弱,伺机捕猎。小鸮主要捕食鼠类和昆虫。

  眼前这个20厘米左右高的“小萌物”背对着我,一动不动,我想很多路人都不会发现它。从我的角度仰望,它呈现了一个近似椭球形的外廓,小小的、茸茸的。是的,纵纹腹小鸮的体型很小,但它还不是最小的猫头鹰,仅在我国就有领鸺鹠和几种角鸮比它还要袖珍。体型虽小,但纵纹腹小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是世界上200多种猫头鹰中分布最广的之一,也是我国32种猫头鹰中分布最广的之一。长江以北的广袤区域和部分西南地区,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身影。

  我近距离地看着这小小的、聪慧的鸟儿。它的上体是棕黄色的,散布着许多白点,头上的白点比身上的更加细密。猫头鹰脖子的转动极限大约是270度,能水平转,也能上下转,这个“超能力”让眼前的小家伙能更灵活机敏地打量我。它的眼周有一圈儿显眼的白色,于喙的上方几乎相连,变成两道白色的眉毛,平添了几分威武。

  我慢慢绕到小家伙的正面,它一直转着头盯着我,却没有飞走。这下子,它的腹部就完全暴露在了我的眼前。和同属的“堂弟”横斑腹小鸮选择了横纹不同,纵纹腹小鸮灰白色的腹部上缀满了棕褐色的纵纹。这是一只纵纹腹小鸮青海亚种,这么个小不点儿,居然是我国5个纵纹腹小鸮亚种中体型最大的。

  能以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为今天观鸟的收尾,也是很幸运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