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天下雄关 不止与诗有“关”——“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大漠雄关嘉峪关诗会侧记

 2024/08/17/ 22:3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雷雅妮 年梦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雷雅妮 年梦洁

  “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一座塞上雄关的巍巍高城问鼎天下,一条河西走廊的漫漫长道通达远方。”

  这是舞台剧《天下雄关》的开场白,雄关即指嘉峪关。

《天下雄关》演出现场。

  8月17日,“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大漠雄关嘉峪关诗会隆重开幕。和千年前一样,人们在秋风中以诗句叹塞外雄奇、咏生活美好。

嘉峪关诗会。

  这片土地,的确不乏诗歌赞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

  千百年来,无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对边塞荒凉与苍茫的描绘感慨,还是清代诗人林则徐贬谪边疆时途经嘉峪关的心潮澎湃,为“关”而作的诗,不胜枚举。首首不提嘉峪关,却句句不离嘉峪关。

  为何历朝历代,嘉峪关的地位都不可撼动?又为何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答案只有一个——关前是国,关后是家。

  嘉峪关北依马鬃山,南据祁连山,两山夹峙间,只有一条十多公里宽的通道,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西北边陲,命大将军冯胜在河西建关设防。因在嘉峪关修建长城具有工程量小、防御成本低、四面踞守便利的优势,冯胜将关址选于此处,不到一年,便修筑起了周长220丈的嘉峪雄关最早雏形,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嘉峪关关城。

  从前,关防的是外敌入侵,守的是家家平安。前后历经240余年的修葺加固,嘉峪关防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成为世界冷兵器时代建筑耗时最长的边关防线。

  如果说在河西走廊,修建这项固若金汤的军事工程是为了抵御侵略、阻遏狼烟,那刀剑入鞘后,盘踞于古丝绸之路的嘉峪关,便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演变成为东西经贸、文化交往的要冲。

  千年之后,旧邦维新。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置县级市,因城市建在嘉峪关旁,故名嘉峪关市。从此,嘉峪关三个字,不仅代表着古老的历史,还标志着崭新的未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沿线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嘉峪关关城。

  借由“一带一路”倡议的荣光,这座因关城而得名的年轻城市,以“传承发展”为主线,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保护,进一步发挥长城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更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9年,嘉峪关接待旅游人数172万人次,2023年突破281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63%。”

  因长城慕名而来嘉峪关的游客量逐年攀升,“成绩单”更加亮眼。

  近年来,嘉峪关在发展长城文化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明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对城墙墙体进行全面修缮,还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利用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等先进设备,对关城本体及赋存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探索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工作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嘉峪关关城。

  “一座城、一道关,用岁月刻画雄浑气象,用生命书写伟岸传奇,历经千年,不止于千年……”

  今天,关前的国是“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关后的家繁荣昌盛,在国际舞台散发着东方魅力。《天下雄关》的讲述接近尾声,而嘉峪关和长城的伟大故事还在中华大地不断续写出新的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