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雷雅妮
这是中华民族用2700年不断叠加的奇迹——长城。
在祖国西北大地上,有一片拥有着丰厚长城资源的土地:甘肃。
作为长城文化资源大省,甘肃拥有战国、秦、汉、隋、明所筑的长城至少五处。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更是在甘肃境内,总里程达400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里程的四分之一。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挖掘长城文化价值,阐释长城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长城文化……甘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阔野登城 感悟长城精神
当清晨的阳光划破黑夜,坐落于甘肃境内的长城轮廓变得愈发清晰,矗立在群山之巅,雄伟而壮丽。
登上古老的嘉峪关关城,风从历史的深处呼啸而过。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和附近的长城墙体、壕堑、关堡、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东接肃州,西望玉门,南北两山为屏障,讨赖河为天险。”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教授陈光文介绍道:“从文献记载看,嘉峪关的区位优势明显,早在汉代就已被中央政府重视,在此设玉石障,五代时又设天门关。”
历史上,长城曾经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也曾经在战火和岁月中支离破碎。一次次坍塌,又一次次重新屹立。它不仅是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同时,嘉峪关是中原与西域之间诸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镇。这一民族和政治上的意象使得明清嘉峪关的地位不断变化,折射到文化方面,形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的文化地标。”陈光文补充道。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今天,人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缓缓步入历史悠久的嘉峪关关城。步入关内,青石板路两旁,古朴的城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
文物保护 构筑精神家园
巍巍长城,犹如巨龙,贯通千年文脉。
历经数百年的巍然屹立,来自于文物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一代又一代“长城人”的接力守护。
“嘉峪关的修建前后历经168年,此后又多次修缮,直到今天也未能间断。”来到嘉峪关关城,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在行进间介绍道:“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嘉峪关长城保护及文物保护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首先对长城本体进行了维修性的保护,并且由过去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和科技保护……”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甘肃先后组织实施了30多项长城保护项目,并运用数字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同时,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场甘肃境内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如火如荼展开——
2021年,甘肃发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围绕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共出台了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重点工程及制定“河西汉塞”等3处核心展示园、“居延古道”等3处风景道示范段等7个方向的具体措施。
2023年,嘉峪关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也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开展保护利用示范的地区。
……
五年来,陇原儿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这在古老的长城上不断涌现新的活力与光彩——无人机、激光扫描、三维重建等先进技术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和数据分析;“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我在长城博物馆修文物”“小小长城讲解员”等研学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实地了解长城营建历史,体悟长城文化精神。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长城的实体形态,更要传承好长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张晓燕表示。
巍巍长城 焕发崭新活力
扼守河西走廊枢纽,长城静静矗立数百年。它曾阅尽文化的交汇,也曾见证中外古丝绸之路的交融。
如今,它承载着不同民族共同的荣誉与梦想,迸发新的活力,走向更远的未来。
暑期的嘉峪关关城,热闹非凡。来自全国的游客们或手持相机,或肩背行囊,带着对“天下第一雄关”的无限憧憬与敬畏来到此处。城门前,几位身着古装的“守关将军”手持长枪,威风凛凛地站立着,为每一位踏入关城的游客发放特制的“关照”。
对于长城,光有保护还不够,还要高度重视长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充分利用并挖掘长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嘉峪关市围绕‘关城’和‘钢城’两大重量级IP,研发以‘我到嘉峪关修长城’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研学产品,打造以传承长城文化为主的研学基地。2023年,该研学基地接待本地学生3000人次。”嘉峪关文旅局局长赵淑敏说。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长城+”这篇大文章,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嘉峪关市借助文旅融合新契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作为重要打卡地的城市地标长城,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流连。2023年,关城文物景区共接待游客281.34万人次,较历史接待人次最高的2019年增长63%。
“这次嘉峪关关城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后一定要多学习、多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登完城楼,12岁的西安游客杨瀚哲感叹。
拾阶而上,放眼望去,长城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如今,硝烟已散,嘶鸣不再。让我们轻抚这一座座砖石堆砌的文化之堡,在一砖一瓦之间,感受它的壮美、厚重,续写它的伟大、恒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8月19日齐家文化发现100周年座谈会举办
- 2024年08月19日【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甘肃】千年敦煌的时代华章
- 2024年08月18日第二届兰州黄河文化民间艺术周开幕
- 2024年08月16日浓缩方寸之间 传播敦煌文化——写在《莫高窟(二)》特种邮票发行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