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尽所能 “管”住点滴
——临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纪实
李 明
千百年来,黑河浸润着茫茫戈壁,养育着甘肃河西绿洲,维护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
进入新时代,位于黑河中游的临泽县把节水作为突破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一招,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统筹做好“水”文章,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产业之变 变出富民新高地
临泽县曾因粮而兴、因粮而荣。上世纪80年代末,临泽依靠“带田”种植模式,曾出现亩产1吨的“吨粮田”。
“吨粮田”的高产以高耗水为代价。新华镇宣威村原村主任刘登科回忆,当时一亩地一年要浇七八次水,亩耗水最高达800立方米。2000年,为保证位于黑河下游内蒙古居延海的生态恢复,国家对黑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黑河开始向下游分水。
“吨粮田”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变。“分水”之举,使高耗水的“带田”没有了“任性”的资本。临泽量水而行、以水定产,制种玉米等节水品种渐成“新宠”。
倪家营镇汪家墩村农户毛东种了40亩制种玉米。“制种玉米一年只浇五次水,绕开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一亩地收入翻了两三番。”毛东说。目前,临泽制种玉米每年稳定在25万亩,每亩节水160立方米,全县农业用水总量由调水前的4.57亿立方米降至去年的3.82亿立方米,单方水GDP产出由调水前的2.9元提高到去年的28.6元。
科技之变 变出富民新蓝图
宣威村制种玉米基地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让玉米喝上了“自来水”。“平日只需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将水溶肥倒进配料桶,拧开阀门水肥就通过滴灌带浇到玉米苗根部,定时、定量又精准。”种植户李玉保说,“每亩用水量只有过去的40%,同时肥料用量减少了50%,省时省力还省钱。”
告别“大水漫灌”,科技赋能让种地更轻松、灌溉更精准、效益更明显。从斗口节省到地头,再节省到每株作物,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在临泽广泛推广。目前,累计发展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49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625,打造出“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模式。
节水技术不仅削减种植成本,还深度释放产能。田地经过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改造,浇水的活一人即可完成,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村民可以安心拓展新的增收渠道。
临泽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分水之初的2000多元提高到去年底的2万多元。如今的临泽,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机制之变 换出富民新气象
临泽县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配置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过去管水用水制度不健全,因水资源分配、渠道溢水等引发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县水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张柯刚说。
水资源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让临泽水资源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该县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下达到各镇(灌区)、村、用水户,做到总量到村、指标到户、定量到亩、分配到轮次。同时,依据国土三调面积科学核定各用水户水权和用水指标,发放水权证3300多本,把水权面积作为计划配水、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应用到用水申请、计划配水、灌溉管理等全过程。
“确权颁证从源头上拧紧了‘水龙头’,改变了农户过去水从门前过、用多少都没错的观念,不仅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节水意识,更有力推动了用水管理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变,促进农业节水可持续发展。”张柯刚说。
当前,临泽县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总量紧缺与工农业用水需求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未来仍需坚持节水优先,在全面加强深度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持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县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临泽县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8月19日临泽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
- 2024年08月19日【图片新闻】临泽县第五届“浪漫七夕 相约红桥”集体婚礼举行
- 2024年08月19日临泽:推动“中国枣乡”向“中国枣都”加速质变
- 2024年08月16日【新甘肃云·融媒集萃】临泽 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